清明时节,松柏含翠。4月3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组织少先队员代表,携手华科大学生“杨叔子班”及附属中学的哥哥姐姐们,共同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思政实践课,共同缅怀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杨叔子院士,在追思中感悟院士精神,在缅怀中见证教育传承。杨院士家属李小平,附小校长李晓艳,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绍浩、史铁林教授等一同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杨叔子班徐文韬主持。

院士故事里的“大先生”与“红领巾”
活动在庄重的默哀仪式中拉开序幕。华科首届“杨叔子班”学生代表、机械学院22级本科生田津瑜,满怀敬意地讲述杨叔子院士从放弃海外优厚待遇回国投身教育的爱国故事,从推动理工科学生背诵《论语》、实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到30年前提出智能制造的远见卓识。队员们才深深地懂得“科学人文总相宜”的箴言。这种“文理兼修”的理念,在华中大从院士到学子间代代相传。

诗词朗诵中的三代对话
“喻园的风为何有些凄凉,校园的树为何如此悲伤?是因为与我们同行的您,头也不回去了远方……”在追思环节,我校少先队员和附中团员饱含深情地朗诵着《杨叔子纪念文集》改编的诗句。李晓艳校长表示:“我校‘幼而学,壮而行。为民富,为国强’的精神,源自杨院士来校时对孩子们的殷切寄语。在这样特殊的场合诵读,孩子们更能体会杨爷爷‘为国育才’的赤子之心。”少先队员吴嫣然说:“我记住了,我要像杨叔子院士爷爷一样,成为有家国情怀的大科学家。”

薪火相传的院士精神
史铁林教授深情分享:“第一是以家国情怀深耕教育热土,先生将对国家的赤诚融入对基础教育的托举,他常年指导支持华科附中、附小师生开设“院士科普课”,用“大先生”的温情守护“小树苗”的成长。第二是深耕科研报国,主导曲轴加工、高精度丝杠制造等国家急需项目,更在20世纪80年代末率先提出智能制造理念,超前布局学科前沿。第三是弘扬人文精神,他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强调“育人而非制器”的理念,这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家国情怀是根、科学精神是叶、人文底蕴是魂,这是杨叔子院士留给教育事业的常青树。”

白菊与卡片里的永恒承诺
在瞻仰环节,我校“少年科学院”的队员们与大哥哥姐姐们向杨叔子院士敬献花篮,师生手持白菊,将写满寄语的卡片,轻轻放在杨叔子院士的纪念像前,卡片上既有对院士的追思,也有立志学习、报效国家的承诺。五年级朱沛灵的卡片上,画着齿轮与诗句交织的图案,上面写着:“敬爱的院士爷爷们,我们会接好科学报国的接力棒。”一簇簇白菊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代代华中大人矢志报国的誓言。






少先队员代表、团员代表、党员代表共同合影,构成了一幅华科大人精神传承的画卷。在这场特殊的思政课中,我校少先队员接受了一次科学与人文的精神洗礼。当“幼而学,壮而行”的朗诵声在空中回荡,当白菊的清香萦绕在院士像前,杨叔子院士那句“国魂凝处是诗魂”的教诲,已化作一颗颗种子,深深植根于“未来科学家”们的心田。
此次活动还一同缅怀了华科大原校长朱九思、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群。

撰稿:杨晓婧 梁 栋
审稿:胡 青
摄影:陶心雨 杨晓婧 叶茂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