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明天,而明天--二十一世纪已被许多理论家预言:世界范围内将发生惊天动地的科技大革命,其结果将使物质的、观念的许多形态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日新月异,将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显著特征。我国"四化"建设的关键时刻,正处于这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中。所以,肩负"四化"建设输送人才的教育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
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科技人员的考核中"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决断能力、计划管理能力等创造因子占了百分之五十至七十,而知识仅占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考核中,创造能力所占比重还有加大趋势。
创造性人才需要培养。我国教育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这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也是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其必要性主要有三:其一要在科技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创造性人才的数量具有决定意义。其二某一领域的科技队伍总数的增大,与创新学者数的平方成正比。其三创造力是主要的智力资源,它是智力充分发挥的表现。文明在于创造,人才可贵,贵在创新与开拓。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实质是教人去创造未来,教育儿童成为"真善美的活人"为的是让他们去"努力创造新天地。"这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足够数量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教育课题。"创造教育"近年来在国外迅速发展,培养创造力已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日本、前苏联等都挖空心思地通过一种与现行学校教育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创造性人才,比如开设"探索者馆""加加林课"等。而我国的教育还沉浸在几十年的辉煌成果中,缺少危机感、紧迫感。虽然一些教育理论家已发出呼吁,但各级各类学校或校外教育都没有或基本没有摆脱原有的培养模式,"创造教育"还没有鲜明的提到日程上来。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应该立即着手从理论上,从实施上对"创造教育"进行认真研究,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国情、民情,开拓出一条以培养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新路。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可能的。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终点行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达到终点行为的经常性任务。我们要建立一个坚定的教育信念:人的创造性是可以通过培养发展的。罗杰斯认为:"相信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创造力等级的高低。"陶行知肯定小孩也有创造力。创造力有层次和水平的不同,是个体创造性完成活动任务的可能性。产品具有个体独特性和一定人类意义,既是创造性,对创造性作这样的理解,就可坚信只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方法得当,发展创造性是完全可能的。"为创造而教"是能够实现的一句教育口号。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前进的动力,是人类智慧之最。创造,是对以往的否定,是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成果的最有价值的劳动!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力。根据"创造成就=知识技能×智力×非智力因素"这个公式,一个人要想进行成功的创造,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宽广深厚的背景知识
知识不等于创造,知识丰富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强。但任何创造都要以一定
的知识为背景。知识面越宽,知识掌握的越扎实、深厚,创造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科学家的发明、发现,文学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等无不如是。就是像高玉宝、曲波这样文化程度不高的作者,其创造所需的背景知识在生活中还是积累得十分丰厚的,所以他们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创造。但是正是由于他们的背景知识靠实践积累,是经验型的,所以他们的创造才智会由于实践的局限而枯竭,事实也正是如此。
2. 一定的智力发展
智力和创造,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智力活动是一种心智活动。创造,特指创新、发现,它以认识为基础,所以二者是正相关的。可以说,智力强,是创造的必要条件。智力强,未必有创造力;智力弱,必无创造力。
迁移、求异,是智力作用于创造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创造,所需要的是正迁移。一个人在新的课题面前能够快速搜索他们所储备的知识、信息,并选择新课题,这就是正迁移。他好比快速反应部队,是攻克难关所必备的。求异,是创造力的核心,思维敢于不遵循已有的轨迹,敢于想前人不曾想或不敢想的事物,敢于用别人不曾用过的方法去探索,才可能创造。想象力中的创造想象就是求异中的一种。
牛顿丛树上掉下苹果想到地球引力,鲁班丛树叶割破手指想到造锯。金庸从力的传导想象出"乾坤大挪移"、"吸星大法"。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无数创造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创造想象的重要。列宁说过:"幻想是极其可贵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一切创造,都要借助想象,爱因斯坦说的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郭沫若主张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应该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
3. 良好的心理品质
创造是一种个体劳动,即使是集体的创造也必须以个人的智力活动为基础。因此个性心理品质是创造的重要条件。性格、意志、情感是创造获得成功的保证。这三者在创造中的作用虽不同却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项为零,创造就难以成功。达尔文说的好:"我的成功,不管它有多大,是取决于种种复杂的思想和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热爱科学,在长期思考任何问题方面有无限的耐心,在观察和收集事实资料方面勤奋努力。"可见,从方法论上讲,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同时,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创造,有一个反复探索的过程,这过程甚至可能是长期的。创造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成功的快乐、失败的痛苦都要能够承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过程又是一个情感过程。情感脆弱者,不可能创造。创造需要浓厚的兴趣,需要热情投入,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所以,创造需要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进行创造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学关系的认识上、在教育手段、途径的认识上都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否则,"创造教育"是无法实施的。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把学生看作教育的被动承受着,由教师来精心雕塑。学生是可塑之物,教师是雕塑家。在教育学的关系上,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把教学过程仅仅看成知识的授受过程,忽视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培养、思维的启迪、方法的掌握。
传统的教育观念,还不顾几千年来人才多模式的客观事实,主观地把培养模式简单划一,强调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喜欢顺从、厌恶求异,注重模仿、忽视创造等。
虽然在几十年的传统教育历史中,也有过闪光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韩愈所说"师生互学"的教育态度;龚自珍的"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念等,均在现代教育思想中被吸收。但是,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中,又何时真正贯彻体现了这些闪光思想呢?
这和我国无论是封建历史上还是解放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把教育当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有密切关系。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现代教育特别是创造教育的桎梏。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创造教育,就要端正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把学生从"视为物"到"视为人",即认识到学生是具有思维能动性强的人,把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看成师生双方努力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把教与学的过程从单纯传授端正到双方交流启发引导的认识上来。传授知识当然不可缺少,但是传授知识的目的,却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还在于获得知识的方法、手段,以及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我认为教师不必须"有一桶水",重要的是具有给学生一杯水、几杯水、甚至几桶水的方法、渠道。
法国当代数学家凯奇在访华时,有人问他:"您怎样指导您的学生?"他说:"我告诉他们,前面有一片森林,森林里有猎物,剩下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凯奇先生的话形象而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前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曾说过:"给学生一只野兔,不如给学生一支猎枪。"这话也点明了教育的重心所在。在今天这句话不妨再改动一下,即"不如教给学生怎样做猎枪。"这就和创造教育的指导思想更贴切了。
进行创造教育,必须突破创造教育教学模式。创造教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授受形式。学校的一切安排,充分保证了教师的知识传授、道理的讲解和学生的聆听。学生用以自学,用以实践,用以进行创造尝试,用以自由娱乐的时间却没有保证,即使偶有走出校园的活动,也是在严格组织下进行的。更有一种理论强调学校要占领学生的一切时空阵地,似乎只有这样,学校才算对学生负起了教育职责,把一切可以自由发展情趣、思维任意驰骋、想象无拘无束、创造尝试得以进行的时空都剥夺了。学生成为笼中之鸟、网中之鱼,还谈何创造力的培养!
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突出之点是能独立思考。而只有把它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才能产生创造性。在教育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两条思维原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敢于假设,要有根据,不凭遐想,仔细求证,严肃审查,实事求是。标新,是以继承已知规律为基础,立异,是以批判历史遗产为依据。存同求异,还要自圆其说,顺理成章。实质上,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
进行创造教育,应改造现有的课程设计。砍掉一些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必须的课程,删节一些多年来一致认为是必修的内容,忍痛"割爱"才能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在一定的目标要求下,让学生自由选择,要减少一些传统的,但针对性不强的教育活动,腾出时间、空间在教师的启迪下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情趣,寻找创造的课题,表现才华的方面。学校和教师把拉紧的缰绳松一松,让马儿自由奔驰一下吧!这决不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失职。教师的任务是要启发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认知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尝试创造,使他们从学生时代就产生创造的欲望,允许他们在尝试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让他们初尝一下创造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以锻炼心理品质。说到底,是要"引导"学生以培养创造力。进行创造教育,必须把期望收获的目光放得远一些,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则会一无所获,几年,几十年后见成果都是可能的。所以在进行创造教育时无所欲,也许是最冷静的态度。播种在今天,收获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