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合群、吸引要复杂得多,可以说是合群和吸引的高级形式。爱的主要特点是关心对方,自己的行为受这种关心的指引。社会心理学家哈特菲尔德和沃尔斯特指出:有两种爱,即恋爱和友爱。友爱泛指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它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产生的,它是现实的,把对方视为现实的人,它被认为是人们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的积极情感。友爱的特点是友好、理解和关心对方幸福。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的正是这种友爱。
教师为什么要给予学生这种爱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它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爱学生。
教师的爱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环境因素。人都有爱的要求,即爱别人和被别人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的心理实验--"皮革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暗含 的期待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它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情感和个性的成长。有人说: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
教师的爱,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会把对父母的爱迁移到教师身上。为了博得教师的爱,他们会努力地守纪律、努力地完成教师提出的一切要求;教师的爱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发他们对人生的信心。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会逐渐意识到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反映着一种对他们的评价,他们很在意这个评价,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了自我价值感,激发出奋发上进的力量和信心。
教师的爱还可以使学生产生模仿的意向。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证明:人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学生亦然。如果学生热爱某位教师,那么他不仅喜欢这位教师的课,而且连这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是他模仿的内容,这时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故而,英国哲学家洛克强调"教师本身的行为千万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诲……毫无疑问,坏榜样比良好的规划更容易起作用。所以他应该时时留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由于学生具有模仿的意向,所以教师应注意用自身的榜样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那教师如何去爱学生呢?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心应当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不仅要爱学习好的学生,更要爱那些经常给教师带来麻烦的学生。"因为那些孩子更需要关爱。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关爱,一旦让学生感受到了,对学生的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改变了我许多许多……
"怪异"孩子的第一节课
和往常一样来到一(3)班,这时的教室里正展开一场"战争",孩子们看到了我的到来纷纷举起小手……
"老师,他是个坏孩子!"一个性急的孩子大声说。
"对的,他见谁都打!"旁边的同学"不甘寂寞",忙着补充。
"刚才他还把我的本子撕个粉碎!"那个从来没有受委屈的吴元培大声地告着状。
一时之间,教室里像炸开的锅,显然,谢嘉轩的"怪"燃起了孩子们的兴奋点。我的心里布满了阴霾。幼稚的孩子竟然众口一词地伤害自己的小伙伴!"怪异"的谢嘉轩高声地大叫"他们都不和我交朋友!"我当即严厉地宣布--在老师的心目中,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今后谁也不许这样说!当我对谢嘉轩说:"我愿意和你交朋友"时,分明看到了他脸上的光泽。下课后,他走到我的身边,轻轻地拉住我的衣角说:"你是我的好朋友吗?""是呀!当然是了"反复几次的重复对话,看到谢嘉轩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可以到你们班来吗?"
今天的数学课上,谢嘉轩老想和我亲近,找着话题到讲坛前,于是我悄悄地对他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能不能告诉老师?"
"嗯。"他胆怯地对着我的耳朵,悄悄地说:"老师,中午我可以到你们班来吗?"
"当然可以了!谁让我是你朋友呢?"我拉着他的小手肯定地回答。"老师,我喜欢你。
在这亲切而又稚嫩的话语中,谢嘉轩在向我敞开幼小的心扉。这不就是教育追求的真谛吗?我心头的阴霾渐渐散去,我看见了阳光在对我微笑!
那一刻,他笑了
我知道,要恢复他内心的尊严,必须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数学课上经常给他发言的机会,每每谢嘉轩有精彩的发言后我趁机说:孩子们,谢嘉轩很聪明,这一点你们都认可吗?不信?我们再来试试!我又几次给他机会。结果,每一次发言后,教室里就掌声雷动。谢嘉轩的头扬得得高高的,那一刻,我看到自信爬上了他的笑脸。
一缕阳光透过窗子进入教室,那一天,天气真好!
也许这就是回报。
今天谢嘉轩还象往常一样紧跟我齐后,"老师,我的题这道题做对了吗?""老师,电话响了。""老师,外面下雨了,走!用我的本给您遮雨。"这时我还能说什么,对!给他机会,我和他依偎着跑回了教室。
今天是放暑假前的最后一天,谢嘉轩站在我的教室外,我走出教室:你有事吗?"妈,不!老师我、我--不想回家。"他包着我轻声轻气地对我说。"孩子,是不是放假会想我的。"我的眼眶湿润了,"来,我们一起玩一会儿!"
就在那天,我收到了他送我的小礼物,当他把礼物送到我面前时,我嘱咐他:"好好学习就是送我的最好礼物",他真诚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小声地对我说: "我知道,你对我好,我就想送给你!"转身跑了出去。在那一刻,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着,真正地感到一切努力得到了肯定,不是为那份学生的礼物,而是学生的真诚的心。我体会到做一位人民教师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心情。
其实,太阳每天都在对我们微笑,只不过我们常让心中的乌云遮住了自己的眼睛。如果给予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帮助,自己就会变得充实、快乐,心灵的天空也一定会似阳春三月般灿烂,如晨曦泛起般明亮!
又是一年,在孩子身上,我得到了很多,我实在是一个不像样的老师,因为我发现,自己身上是多么地需要孩子那般的无忌、坦率和豁然,我理解了爱的相互,我理解了老师那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伟岸的涵义,我要感谢孩子,感谢他们让我的实践不断获得收获,感谢他们赐予我更多人的生命本色的东西。感谢孩子!感谢生命!感谢教 师这个职业!
在这里,还要明确一点,教师的爱不仅是生活上的关心爱护、体贴、照顾、更主要的是诲人不倦的爱。自古以来,都以诲人不倦为教师之美德,这是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工作的对对象和产品与物质生产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一个人培养成材,要经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长期过程,不论德、智、体、美哪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是一次加工便可奏效的,一件成功的艺术杰作,尚需要反复雕琢,才能凝结艺术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而光彩夺目,何况教育工作更多的成分是精神的再生,它雕琢的是人的灵魂,其复杂程度是可起而知的。知识的传授和品德的培养从本质上属于人的一种认知过程,因而教育工作也必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情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不辞辛苦,不怕麻烦,循循善诱,耐心教诲。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先要做到学而不厌,要想把学生培养成材,教师就要不断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教育的技巧和方法,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文化知识,还有思想品德的熏陶,教师本人的思想品质,甚至兴趣、爱好、举止、行为,无一不对学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我坚定决心,要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用自己的爱心去浇灌一朵朵美丽而善良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