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之窗 >> 读书沙龙 >> 正文

中国教育,我们其实可以更自信点

作者: 佚名   编辑:叶茂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28



前些日子,纽约时报网站刊登了一篇谈论中国教育的文章,题目叫《上海的秘密》,立刻引起中外多方人士关注。

文章之所以吸引眼球,不仅因为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他写的《世界是平的》一书全球畅销;而且因为他观察的学校是上海不同区域的三所学校,其中特别是闵行区的蔷薇小学有4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者的随迁子女。

弗里德曼在其文章中感叹:“上海小学成功的秘密,便是没有秘密,只是在更多的学校、更多的时间里执行优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它们是:下大决心给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在职业上不停进行发展,在小朋友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学校领导坚持以最高标准要求学校,并且营造出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学校文化。”

这似乎又是一次“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逆袭。顷刻间,蔷薇小学就成了名校。其实,蔷薇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坚持了近十年;但为什么他们的进步要靠外国人来发现才会引起舆论的肯定和关注呢?

其实,像蔷薇小学一样坚持改革、不断创新的中小学,在上海、在全国有很多所,为什么我们的舆论总是热衷诟病教改的不足而没有热情宣传这样的变化呢?

感谢弗里德曼给我们上了一课,他提醒我们: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确确实实正在起着变化,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我们不能没有自信。

有个细节值得一提:在蔷薇小学,弗里德曼问校长:你对中国教育有信心吗?校长说:我从蔷薇的教改实践中,切切实实看到了希望,收获了进步,所以我对中国教育充满信心。

正是因为校长的自信、教师的自信,中国大地上才会有这么多的学校坚守阵地,坚持改革,努力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中国教育仅有一部分校长与教师的自信远远不够。

首先,我们的政府要有自信。有了自信就不会在教育投入上患得患失,在教育决策上畏首畏尾,在教育发展上急功近利;有了自信就会相信和尊重广大的校长与教师,一定能尽心尽力办好越来越多的学校;有了自信就会带头不批条子、不通路子,用行动支持就近入学的均衡化办法。

其次,我们的专家要有自信。教育专家当然有相当的理论修养和视野,但千万不要言必称国外,眼睛里看出来就是外国的教育比中国强。

外国教育确实有其值得我们学习的理念与做法,但同时也要关注、研究我们自己的传承与经验。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的教育自有它独特的传统与优势。

希望专家们都能像吕型伟、叶澜、顾泠沅那样,始终把目光注视着现实的学校,坚持在基层开展教育研究和实验,发现并提炼出我们自己的经验与理论。

再次,我们的家长要有自信。眼下在一些年轻的家长中间,蔓延着一种恐慌情绪,似乎中国教育走进了毫无希望的死胡同。

于是,不惜工本送子女出国留学,甘冒风险让孩子在家上学。如果具备充分的条件,当然也不失为是一种勇敢的选择;然而,如果只是盲目跟风,那就很容易事与愿违。

其实,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在不少方面还是有领先优势的。曾经的PISA测试结果就是明证。

2011年,哈佛大学教育出版社出版《超越上海》,美国教育和经济研究中心主席马克·塔克就在书中提出:美国教育改革要以上海作为标杆。

当然,我们也不必因此而沾沾自喜。上海市教委主管基础教育工作的一位领导的清醒思考,值得记取:“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来破解世界教育共同趋势中的难点问题,也应该用足够的理性,审时度势地用研究的态度,在世界教育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历史新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