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灯谜、逛市集、品非遗美食、与“国宝”神交......当元宵明月邂逅荆楚文明,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在夜色中悄然展开。2月13日晚,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604班70余名师生家长走进首次开放夜游的湖北省博物馆,在编钟与青铜剑的辉光中,探寻中国古代科技密码,共度别具深意的文化元宵。这场由家校共育的“行走课堂”,让文物成为鲜活的教科书,在孩子们心中绘就科技与文明交织的成长图景。
千年文物变身科技探究课
在曾侯乙编钟展区,青铜错金纹饰在定向投影中“活”了过来,孩子们轻触交互屏,65枚钟磬自动分解展示复合陶范铸造工艺。“误差不超过0.1毫米的榫卯结构,比现代精密机床还厉害!”工程师爸爸的解说引发阵阵惊叹。越王勾践剑展柜前,材料学博士妈妈揭秘‘千年不锈’的科技玄机:“铜锡合金配比、硫化铬涂层技术,这些战国时期‘黑科技'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航天材料研发。”
楚文化里的STEM密码
在"楚国八百年"展厅,历史课与科学课完美交融。讲解员介绍青铜尊缶的尺寸,破解楚国度量衡与现代单位的换算公式;解读漆器纹样中的几何数列,揭示古人暗藏的二进制思维。当二十八宿天文图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屏幕上交叠,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今天的'天眼',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了雏形!”
元宵夜的特殊班会
编钟陈列馆厅内,青铜礼乐化作科技启蒙的乐章。班主任朱红玲老师开启特别班会:“2400年前的声学工程造就了'一钟双音',就像我们今天用芯片控制智能设备。从失蜡法到3D打印,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中国人追求极致的匠心。”
科技能量照亮未来
通过参观博物馆,孩子们将科技梦深植内心,让心愿随璀璨灯火绚丽绽放。家长们感慨:“这次夜游活动让孩子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人民的智慧,我知道这次夜游的价值远超预期。”文物不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成为激发创新思维的钥匙。
离馆时,每个孩子都意犹未尽,仍与家长交流着参观感受。元宵月光洒在博物馆的飞檐上,照见604班学子胸前的红领巾与眼中的科技之光交相辉映,奏响属于新时代的文明传承乐章。
【撰稿:朱红玲 审稿:胡青 汪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