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园地 >> 附小晨风 >> 正文

走进实验室——503班走进华中大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作者: 费晨钧妈妈   编辑:赵欣宇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4-28



在智能机器人、太空探索等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3D打印技术正悄然重塑人类生活。从航空航天精密零件到个性化医疗植入体,这项“魔法般”的制造技术,让不可能变为可能。华中科技大学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陶瓷3D打印技术研发的核心基地。这里研发了多款高性能陶瓷3D打印装备,实现了多种高性能结构和功能陶瓷零件的制造,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生物医疗等领域。

为了让孩子们触摸科技前沿,感受创新力量,2025年4月24日下午,华科附小503班的同学们在余蕾、王婧两位老师及家委会志愿者带领下,带着“陶瓷还能这么玩”的好奇心,走进了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这座“陶瓷智造”心脏,开启了一场硬核科技探秘之旅。

“参观时要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安全第一!”余老师用响亮的声音强调。随后,孩子们跟随吴甲民教授走进实验室,开始了参观和探索。

吴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带领同学们参观了3D打印成品展示区,介绍了这些成品的创意来源、应用领域,让同学们感受3D打印技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在透明玻璃隔断的实验室里,吴教授用乐高积木比喻3D打印过程:“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3D打印机用原料一层层‘堆’出精密零件。”通俗的比喻让孩子们秒懂原理。同学们瞬间变身“小工程师”,瞪大眼睛围观各类3D打印的零件。“陶瓷能做玩具吗?”“打印一个杯子需要多久?”“为什么不用普通塑料打印?”面对提问,吴教授一一解答。当看到陶瓷材料打印的彩色成品时,同学们惊呼:“原来陶瓷3D打印比乐高更酷!”

吴教授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3D打印装备区,详细介绍了打印机的应用场景、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并展示了不同类型的3D打印材料,如高分子、金属、陶瓷材料等,让同学们观察和触摸,了解材料特性。参观过程中,吴教授还设置了提问环节,现场考核之前讲解的知识点,回答正确的同学可获得“限量奖品”3D打印玩具一份。

用乐高等生活化的比喻解释复杂技术,让503班的同学们轻松理解了“增材制造”“材料特性”等专业概念。这场精心设计的参观活动,不仅让陶瓷3D打印技术走出实验室,更打破了同学们的认知边界,从“陶瓷只能做碗”到“陶瓷能上太空”,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科技认知和创新思维的种子。

今天的好奇心就是明天的创造力。当大学实验室向同学们敞开大门,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先进技术的展示,更是科技创新思维的传承。正如横幅的标语所写——“培养未来科学家”,这场探秘之旅,或许正在孕育未来可能继承和改写陶瓷制造技术的“小发明家”。

【撰稿:费晨钧妈妈 审核:胡青 赵亮 摄影:梅艺可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