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书妈妈三川玲
前一段,我认识了一位在纽约从事儿童音乐教育的华人音乐家。他非常惊诧地跟我说,“你知道吗,中国竟然还在听30多年前的美国流行音乐!”我丝毫也不觉得奇怪地跟他说,“你知道吗,中国的孩子也还在看50多年前的美国绘本!”
无独有偶,我曾经问过从事绘本出版多年的蒲蒲兰绘本馆的石川郁子女士,“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石川说,“世界各地的绘本图书的出版信息,比如哪些出版社出版了品质好的书,或是有才华的作者又创作了哪些新作品,我都了如指掌”。但是,如何进入中国,是一条漫长的路”,“每次看到那么多风格很特别的绘本,都不敢引入到中国。”
为什么?为什么优秀的出版人,不愿把最新出版的好书引入中国?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能看到与世界同步的优秀绘本?
一个过时的误解,应该被抛弃了
毫无疑问,现在中国的童书出版,应该是有史以来的最佳时期。诸多优秀的出版社和出版人,都投身其中,引进和原创了很多好的作品。
但是,另一个事实也不可否认。就是几乎所有的出版方,都不太敢把当代艺术风格与思潮的绘本在中国出版。说白了,就是画面不太直白,颜色不够明艳,故事没有教育意义的这些书,虽然是全世界的孩子最喜欢的,也不适合中国的孩子看。
原因呢,其实大家大概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国的家长不接受——选择童书的权利在家长。他们认为,中国主流的教育,是以应试为主的。而中国普遍的家长,更关心的是以教育类、功能性的绘本为主,对艺术性、创意性、趣味性的绘本认知度不高。
这是现实,我们没有必要否认。但是,
一、那是大概十年前的情况,这些年来,中国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多的改变;
二、现在的父母,是80后一代的父母,这是新一代的父母;
三、现在的孩子,面临的成长环境和教育选择,也已经现代化、全球化了;
四、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让世界真正地可以同步。
那么,现在的孩子已经可以和任何国家的孩子,同步看《哈利·波特》和《冰雪奇缘》。但在启蒙孩子阅读的儿童绘本上,为什么还那么保守呢?!
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欣赏与理解水平
虽然,童书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但是,希望家长不要过于低估孩子的欣赏水平,也不要过多为孩子设定阅读目的。
什么意思呢?关于内容,很多家长太过于强调阅读的功能性,实用性,而忽略了阅读的娱乐性。
其实,现在真的有很多的家长,已经真正开始意识到,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和兴趣,通过阅读塑造孩子的价值观,远远比孩子从书本里学到知识更重要。
同样,对于艺术风格,其实孩子的接受度、感知度,要远远超过大人们的设想。当我们以为要给孩子看他们“看得懂”的图画时,在孩子的眼中,是没有那么多束缚的。
我们以为孩子“看不懂”的,其实孩子们很轻易地就“看得懂”。在这方面,很多艺术家早就说的很清楚了,“艺术品最高的境界,就是像孩子一样纯真”。
所以呢,家长不要过于干涉孩子的阅读。如果有可能,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书,只要孩子喜欢,就算你觉得不太适合的,也尽量以孩子的选择为主。这么说吧,只要是正规出版的图书,基本上都是开卷有益的。
而且,让孩子自由地选择多了,他也就锻炼了自己选书的能力,还逐步发掘了自己的兴趣。这真的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了。
让阅读,真正的与世界同步
说完家长和孩子,再来说说出版方。我想,这里有一个逻辑问题,就是“这些书太好了,太超前了,所以不能给中国的孩子看”。我认为这个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恰恰是因为这些绘本代表了世界最前沿的水平,更应该给中国的孩子看。我不是说,经过历史考验的经典图书不值得读——当然要读,而且必须要读——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一些跟世界同步的图书。只有这样,才符合当今“世界是平的”时代潮流。所以呢,哲学绘本、传记绘本、非虚构绘本,无字绘本、涂鸦绘本、拼贴绘本、互动绘本……这些都是可以同步来到中国的。我很开心,已经有很多的出版方,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次的《小岛和大桥》、《来来往往》的出版方“小多绘本”即是如此。这本书的出版人杨鸣镝,就是长期生活在纽约和北京两地的华人。她不赞成童年时期就按成年的标准培养孩子,倡导给孩子最优质的读物,认为“读劣质书不如不读书”。她说当她看到这本书的艺术风格和倡导的理念,以及诗一样的文字时,一下子就爱上了,“我一定要把它带到中国,肯定有人欣赏得了的!” 我很敬佩这种勇气,和很欣赏她的理念。也愿意和她一起,向大家推荐如此特别的绘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