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关心话语:简练说
场景与假设
1.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乐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2.您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她擦汗边关切地问:“苗苗,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事实与结果
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应该这样做
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知心话语:含情说
场景与假设
1.您发现儿子这两天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您让先生去和他说说知心话,沟通一下,可是,才6岁的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您和先生面面相觑,措手无策。
事实与结果
家长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奇怪,随着小家伙的渐渐成长,您会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用谎言来搪塞您的关心。
应该这样做
⊙家长不愿或者不敢向孩子认错
就刚刚说的这个问题,我进一步跟家长了解,她和家里的大人如果在孩子面前做错了事情,会不会主动跟孩子道歉。没想到,这位家长反问我一句:"跟这么小的小屁孩,需要认什么错啊?再说,大人有什么错呢?如果我们经常向孩子低头,孩子还不要上天啊!"我一时无语,匆忙结束对话。
其实,抱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绝不是少数。他们不愿或者不敢向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主要基于几点考虑:
一是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东西都不懂,跟他认错也没有用,因为孩子无法理解;
二是觉得大人不会犯错,在孩子面前父母就是神,因为孩子必须服从;
三是考虑到父母需要树立威信,轻易低头就容易助长孩子的威风,因为孩子需要权威。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让孩子学会思考和判断
孩子和大人之间,虽然存在抚养关系,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的养育才能长大成人,但是,孩子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跟我们是平等的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父母也不例外,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万能的神。
我常常跟孩子约定,过多长时间后陪她一起玩。一旦进入工作状态,我经常会忘得一干二净,等到孩子过来叫我,才发现约定的时间早已过去。
如果还在兴头上,我就会跟女儿伊伊说,再等一会儿。于是伊伊就会义正词严地指出我说话不算话,应该向她道歉。每当这个时候,我也会乖乖地承认错误,放下手头工作,并接受她的惩罚,比如多陪她玩五分钟。
最初,家里的老人不是很能理解,总觉得我这个当爹的没有爸爸的威严,搞得来孩子都骑在了我的头上。很多人往往也这样认为,家里面应该有一个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他说的话,应该人人都听;他的要求,应该都做到;他的行为,无可指责。这个人往往是一家之主。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地位超群,总害怕我们说的话孩子就不会听了。
孩子该听什么样的话,现在的很多家长其实已经在反思。一个大家认为听话的孩子,长大后未必就可以成为社会的精英。一个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创造力,更没有决断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才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他们应该成长为具有判断力、能明辨是非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人家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自己思考和想法的机器。
既然要让孩子成为有独立思考,有判断力的人。那么,家里面就应该没有等级森严的权威,只有是不是符合我们共同制定的规则的行为。所以,在规则面前,我和孩子都是平等的,如果谁违背规则,谁就应该认错,甚至认罚。
长此以往,如果孩子能够在规则的框架下,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不算是一件坏事情,反而让她学会了自己思考和判断。
⊙父母道歉不失威严,
反赢尊重和信任
关于父母的威严,我是这样理解的。父母不需要太多传统的威严,而需要威严的应该是规则。只要孩子认同了规则,自然她会去遵守它,如果违背了规则而受到处罚,她也是心服口服的。
向孩子认错,很多父母觉得会失去应有的威严和地位,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对待孩子,如果我们真的做错了或者违反了规则,父母索性理直气壮地向孩子道歉,反而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无形中也增加了自己的威信,提升了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一些家长总是喜欢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但他们却从来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犯了错,也不会主动向孩子认错。
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平时怎么做,孩子自然会学习和模仿。所以,大人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父母敢于认错,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认错。比如,我们不小心弄坏了孩子最心爱的玩具,孩子就会大哭大闹。这时,我们应该放下面子,向孩子认错,告诉孩子,玩具是自己不小心弄坏的,真诚地请求孩子原谅我们。同时,我们还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如果我们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弥补过错,就会获得别人的谅解。
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
有时孩子不肯认错,可能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探究各种新鲜事物,常常搞破坏,把家里的东西弄得面目全非。这时,孩子根本不明白,对和错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应给孩子明确规矩,事先和孩子说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如果做错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那么,当孩子犯错时,自然就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