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无论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家长,都不陌生,可很少有人能把这个理论与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联系起来。不仅如此,很多家长还在费尽心思去研究到底该给孩子一些什么营养,才能让他健康成长。真是有些舍近求远了。
作为常识,我们都知道,想要让一棵树生长得枝繁叶茂,阳光、水、空气、矿物质和土壤等营养缺一不可。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养好孩子,更加要给他生命成长必须的营养。就像树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不同一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所需的营养也不尽相同。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成长所必须的营养,还要给得准确,也就是要明白孩子在哪个成长时期需要什么样的营养,然后及时给孩 子注入所需的营养。
那么,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哪些营养呢?我们借鉴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一下,什么是生命成长的五大营养。
最基础的营养——生理需求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五大层次的需求。就像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一样,在孩子的成长中,首先需要满足他的就是生理需求,包括吃、喝、拉、撒、睡、玩等方面,生理需求被满足可以提升孩子的愉悦感和舒适感。
在生理需求这一层面,家长们常犯的错误是从成人的角度去衡量是否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教练父母》课堂上曾经有一位妈妈,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逼着孩子每天11点后睡觉,结果呢,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名列前茅,还整天郁郁寡欢,甚至厌学。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生理层面的需求有些微不同,如何判断一个6岁孩子吃喝拉撒睡玩的需求?当然不能仅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去决定。我们家长既然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那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养孩子的基础知识:如何吃、什么时间吃、吃什么、吃多少?这些我们是否都知道?如果不知道,就不要仅从我们的想法出发去要求孩子,甚至强制孩子。“玩”是孩子的本性,玩学本来就是一体的,一回事,如果我们非要违背孩子的本性需求,就无法给到孩子成长需要的营养。如果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如同树木没有土壤。失去了托起这个生命的根本,那还谈何成长呢?
给孩子安全感
马斯洛指出第二层次的需求是对安全感的需求。同样,孩子的健康成长也需要足够的安全感。 那孩子缺少安全感的背后是什么呢?
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最亲近的人就是父母。父母的爱,对于孩子来说,就好比涓涓细流,浇灌和滋润着他们,孩子才得以快乐健康地成长。被爱滋润着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散发着精气神,旺盛的生命力表露无遗。反之,如果父母没有将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没有用爱的正能量影响孩子,孩子就愈发渴望得到爱与关心,日久天长,就会变得非常敏感、胆小。所以,我们看到孩子安全感缺失的背后,实际上是爱的缺失。
当我们被人在乎着,被人爱着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感到很安全?但当你生病的时候,如果身边没人照顾,没人安慰你,甚至连个问候的电话都没有的时候,你是不是感到很失落?是不是觉得自己被遗忘了?再想想我们的孩子,他们是不是更需要安全感?答案是肯定的。
那我们就要思考,如何才能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就是说孩子的安全感从哪里来。
和谐的夫妻关系,温暖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获取安全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父母很恩爱,孩子就会觉得这个家很安定,很温馨,他就会觉得非常有安全感。可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夫妻之间常常相互挑剔指责,什么事情都要争个是非对错,家庭氛围异常紧张。更有甚者,夫妻双方还常常因为教育孩子这件事争吵不休。比如,有的家庭夫妻双方相互推卸责任,爸爸认为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情,自己养好家就可以了;而妈妈呢,则认为教育孩子是两个人共同的事情,凭什么只有她为孩子操心、忙碌!有的家庭则是夫妻双方各有一套教育理念,都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正确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要求对方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矛盾频发。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怎能有安全感?每天都害怕父母吵架,担心父母会因为自己而闹矛盾。父母共同为孩子撑起了整片天,缺少了任何一人,孩子的天空都不会完整!只有父母关系和谐,同心协力,共同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孩子才会觉得无比安全。
除了和谐的夫妻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孩子获取安全感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父亲的力量和母亲的爱可以在孩子心中建造起安全感的大厦,缺少任何一方,这座大厦都是不稳固的。
在我们的“精神力特训营”里,一个小朋友在分享自己长大最想做的事情时,语出惊人:“我最想做的事情是等我上中学后,找我爸报仇!”一句话,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有什么问题,家长一定有相应的问题。这个孩子的爸爸脾气非常不好,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动辄打骂。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根本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更不要说幸福和温馨了。
为孩子打造一个群体生活的场
我们的孩子是社会人,他需要过社会生活,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空间和位置,在群体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群体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生命成长的必要营养,不可或缺。一旦缺少了,就容易“酸碱”失衡,成为亚健康。
可往往有一些家长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判断孩子的需求。有的家长好静,就希望孩子能跟他一样,到哪里都能安安静静、甚至最好都呆在家里,不往人多的地方去。还有的家长用自己认为的“爱”把孩子“栓”在身边,不舍得让孩子离开自己。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慢慢地脱离家庭、父母,去群体中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环境场与人场。只有这样,他才能从群体生活中获取不同的营养,生长得更加旺盛。如果没有群体生活的经历,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哪方面能力欠缺,哪方面能力突出,就找不到成长的方向。而且由于没有群体生活的经历,在社交力方面肯定就会欠缺,长此以往,就会变得孤僻,更加不愿意与人交往,更谈不上快乐成长。
孩子的成长与生命需求是不以我们成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家长,应当提前了解生命成长所需的“群体生活”营养,有步骤地给到孩子这一营养。对外,让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接触、接受群体生活,到了九岁、十岁以后他能够自如地融入群体生活,有群体归属感、有自己的伙伴。而对内,家长需要打造好家的能量场,让孩子的成长既有家庭场的滋养,又有社会场的滋养,让孩子的身心都健康向上。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很热情,跟谁都能很快连接上,到哪都很自由,去哪都觉得很自在。同样他们也很容易被他人接纳。作为家长,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那该如何让他获得群体生活的营养呢?
说到底,家长要会“造场”与“选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帮助孩子挑选能够滋养他的群体,让孩子去体验与经历,汲取营养。
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生命成长的第四大营养是“被尊重”。尊重孩子不仅仅是一两句尊重的话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解放他的手、眼、耳、脑也是一种尊重。“被尊重”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孩子,就像空气一样给孩子氧气,让他去成长。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的时候,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好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竟然能做那么多事情。那种成就感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
有一些家长,特别喜欢人前教子,越是当着陌生人的面,越是要显示家长的权威,把孩子训得一无是处。这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严重打击,是极其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孩子是有思维、有意识、有感觉的生命,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但是我不得不说在很多时候家长和学校忽略了孩子的这一需求,以为只要不体罚孩子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用挖苦、讽刺的语言刺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
在咨询的时候很多家长向我们的咨询老师诉苦:“孩子不听话,总是顶嘴,不尊重长辈!”当家长苦恼于孩子的这些表相的时候,有没有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想想为什么孩子不尊重你?有没有反思自己是否足够尊重 这个生命,让这个生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映射出的是家长的问题。所以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就要先做一名尊重孩子的家长。
家长在语言和行为上对孩子的不尊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忽视了孩子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我”存在着的。所以,家长尊重孩子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系统,让孩子心中有“我”的意识,但是很多家长却在生活中将孩子心中那个“我”无情地摧毁。
帮孩子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是生命成长的第五大需求。我们《优二代成长规划方案班》中的一位父亲,是一位企业家。他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以支持慈善事业,11岁的儿子受到爸爸的影响,一直梦想自己成为一名慈善家,所以他也参与了基金会的运转和管理。比如,每一次慈善活动的策划,会让孩子参加相关会议;善款的分配,会让孩子参与讨论;更多的时候,父亲会带着孩子亲自去捐赠善款。问孩子捐赠时的感受,孩子说:“每一次把钱捐出去的时候,我都很快乐,因为我觉得自己能够给别人带去快乐。”我不禁感叹这位父亲的用心良苦。他懂得生命成长的不同需求,不是仅给了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是满足了孩子更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自己的想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梦想。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哀词怨曲,叹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也好,“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也罢,无不透露出抱负无法施展,自身价值无法实现的惆怅。当今社会也一样,人们打拼奋斗,除了要解决生存问题外,还要追寻内心的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更高追求。
孩子一直想做,却没有机会去做,家长可以帮孩子设计经历,让孩子去体验,哪怕只有小小的收获,也能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收获一种自豪感。我刚才提到的那位企业家爸爸已经做了最好的范例。
曾经有家长感到迷惑:“老师,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帮孩子自我实现。”其实,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基本的自我实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只要我们家长善加引导,让孩子自己做到,他就能自我实现,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在我们的“群养训练营”中,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家庭角色。饭要自己做,衣服自己洗,家务分工合作,还要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一份再简单不过的西红柿撒白糖,孩子们给它起了个富有革命色彩的名字,叫“红军过雪山”。他们会趴在桌前欣赏半天,享受着那一份小小的成就感。
孩子的世界,充满着童趣,他们能从很小的事情上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寻到快乐。但是当孩子无法发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他也会心慌。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不厌其烦地问:“妈妈,你真的爱我吗”?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妈妈是否真的需要自己,不明白自己是不是有价值。所以,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愿望和需求是孩子最高级的营养。
人最欣慰的莫过于自己的成果被肯定,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帮助孩子自我实现,在感受那份喜悦之余,孩子不断超越自我,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这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挑战。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为他提供营养。所以,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为自己补充营养,从而给孩子更多的营养,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大营养缺一不可
五大营养是一个人、一个生命成长所必备的,每一种营养都能让孩子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幸福和快乐。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生理需求和安全感需求是最需要被满足的,而且合理地满足这两大需求,可以为孩子日后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奠定健康良好的身心基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更多地向外探索,需要在社会环境场与不同的群体中去寻求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如果孩子没有及时汲取到这五大营养,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孩子为什么变得叛逆?到底是哪个营养我没给到?是他的生理需求没给到?还是安全感不足够?还是他没有被尊重?从五大营养中寻找答案,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那么叛逆,就是为了得到那份重视,得到别人对他存在的认可。他为什么不自信?到底是哪个营养没给到,让孩子的自信心不足?我们也可以对照这五大营养去找,然后帮孩子设计经历让他体验,去及时补充上他需要的营养。
如果儿童时期缺失五大营养,成年后就会出现西方心理学上所说的“坑洞”。为什么有的人意志薄弱,做事优柔寡断?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推卸责任,就连养孩子的责任也不敢承担?为什么有的人不够自信,难以活出生命的精彩?
回溯这些人的童年,我们一定能发现他们儿时家庭教育中某种营养的缺失。
养孩子就是养生命。要把孩子养好,就要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同时也要能找出孩子成长中各种问题背后所缺失的营养,既要自己创造“有营养”的家庭环境,还要能够慧眼选择“有营养”的社会环境,让孩子能够“营养均衡”,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