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2025年度智慧教育融合月第四周学习活动(暨2025华中大附小智慧教育融合月闭幕式)在我校多媒体报告厅顺利举行。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本次学习活动。本次学习活动主要围绕“AI赋能教育案例分享”与“专家点评”两部分展开,为AIGC赋能个性化教与学提供实践路径。

如何与AIGC进行有效对话?在“AI赋能教育案例分享”环节,万睿杉、刘娇、李天瑜、周祖婷、吴媚婧、许燕六位老师分别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给出了有效的技巧与实践方案。万睿杉老师认为与AI对话的本质是“用机器能理解的语言,表达人类的真实需求”,并从明确目标、清晰表达、分步骤提问、提供示例、善用上下文、检查与反馈、保持实验心态六个方面具体举例、一一说明。刘娇老师将有效对话的秘诀总结为明确需求、引导思考与多次交互。李天瑜老师提到,AI时代的教学设计就像搭房子,不是“拿来主义”而是“追问主义”——是一个在追问中建构框架,在对话中获取灵感,到逐步主导“精装修”,直至实现一个既有技术支撑更饱含教育温度的教学设计的过程。周祖婷老师以精准提问为钥,从破题之困、解题之道、悟题之思三个方面,结合解决问题模型的灵感,分享了如何借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个性化学习设赋能,更好地服务于人!吴媚婧老师从与AI交互经历出发,基于元认知和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与AI高效对话三步骤:明确目标、动态校准、优化流程,借此让AI成为“教学合伙人”,使“会提问、善引导、勤校准”成为教育者新能力,实现“人+AI”协同。许燕老师提炼协作要点与对话模式,展现探索新技术赋能教学的实践智慧。






朱映晖副校长在专家点评中,首先带领全体老师思考本源问题:在人工智能可以解答一切知识疑问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需要学校?为什么还需要彼此?随后围绕这个本源问题,表达建设线上学习社区的三个回归:回归人类学习的原始场景,强调社会交往是认知生长的土壤;回归教育的人性温度,用深度对话激发内驱的火种;回归教育的终极使命,在共同体中培育完整的人。呼吁全体教师在使用AIGC赋能教与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做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人。

AIGC赋能教与学,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新的培养空间、将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师转变为学习架构师、重构了教育治理体系,促进了教育共同体的进化。作为教育者,让我们继续拥抱变革,在AIGC赋能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具有数字素养、人文情怀、创新精神、有温度的社会人。
【撰稿:李妞 审稿:雷爽、张莉 摄影:华生、舒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