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吐丝;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泪。教师是灯塔,也是丰碑,而陶嘉莉老师说:“我只是学生身边的一个朋友。”——做一名“爱学生,学生爱”的好老师就是她心中最高的荣誉,曾经获得的褒奖、学校的表彰、社会的认可都不是最重要的。即使现在退休了,在她心里,学生依然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学生们一直就在身边。
初访陶老师,我惊讶于她的热情与活力。她爽朗的笑声和敏捷的思维无不感染着我,和她的交谈也益发愉快。在陶老师的家中,收藏着几十年来的备课本。她拿出一本给我们看,是自己教师生涯的最后一本教案,里面内容完整、层次鲜明、干净整洁。更令人震撼的是,陶老师将每一届学生、每一个单元测试的成绩都保留至今。这一页页干净平整的薄纸,累积着陶老师对学生一份份割舍不下的爱。看着这些教案本和成绩单,听着陶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仿佛我也来到了她的课堂……
把学生留在身边
陶老师有个习惯,那就是课间十分钟很少回办公室,而是经常留在教室里和学生聊天。学生们也喜欢围着她问:“陶老师,你喜欢哪个球星?”、“陶老师,你喜欢哪个歌星?”等等。10分钟的停驻和关爱,让孩子们明白,陶老师上课时是老师,下课后则是朋友。经年不变的10分钟,陶老师的“小朋友们”越来越多。
陶老师除了一大帮小粉丝,还有一大批“大朋友们”。小孩子是善良的化身,也是美好的传播者。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都感谢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热情善良的好老师。每当孩子们遇到问题,家长们喜欢和陶老师说说,听听她的建议。久而久之,陶老师就和家长们交上了朋友。每次家长会,陶老师都会得到热烈的掌声,明星般的欢迎;每次路上偶遇,陶老师也会得到家长们亲切的问候。
有一名学生,每年回国都要来看望陶老师。因为陶老师的一句话打动了他的爸爸,从而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决定,也改变了他的一生。这名学生在附小读书时住在校外,每天需坐班车上学,后来班车取消,导致他上学不便。而就在这时,他的妈妈由于工作下岗,不得不去汉口的一家餐馆工作,全家也搬去汉口居住。他的父母考虑到孩子吃饭不太方便,决定让他转学。可是,陶老师十分不舍,她太爱惜这个好孩子了,希望孩子能够继续在附小这样的好学校、好班级里学习。于是,陶老师跟孩子的爸爸说,“就让他在我家吃吧。”孩子的爸爸什么都没说,默默的回家了。第二天,孩子告诉陶老师,“爸爸不让我转学了。”后来,这名学生克服困难,继续在附小上课,继续做陶老师的学生。他学习更加努力,不仅考上了外校,之后还留学新加坡。是陶老师的爱,改变了孩子的命运。
陶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让她不仅收获了学生的信赖,还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陶老师和“大朋友们”的互动,能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洽的整合起来,帮助她的“小粉丝们”茁壮成长。如今,陶老师的好多学生已经成家立业,还有的定居国外。每年教师节,陶老师都会收到很多关心和祝福。
给自己布置作业
听过陶老师讲课的人都说,讲台上的她,总是神采奕奕,侃侃而谈。似乎讲课于她而言,信手拈来,成竹在胸。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生而为师”吧。可是,和陶老师的接触中,我发现,台上的轻松源于台下的苦功。多少年来,陶老师都给自己布置了大量的寒暑假作业——把下一学期的教案完成四分之三。因而,开学后,陶老师能够从容不迫的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并有充裕的时间关心学生的成长,尽可能的因材施教。
陶老师有个特点,是“远近闻名”的,那就是她从不在课后时间找学生补课。因为课堂40分钟,陶老师分秒必争,每次上课都会很快进入教学状态,很少讨论与教学无关的话题。高效率自然也感染到学生,学生们都知道,陶老师的数学课是不能分心的。陶老师还有个习惯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她总是把学生的作业本一摞一摞、整整齐齐地用绳子绑在一起,她说,“这样才能让本子保存得更好!”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本子还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也许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陶老师的学生从不在本子上乱写乱划,甚至连草稿本都是整整齐齐的。
孩子们在作文里这样描述道:“不知道是因为数学课爱上陶老师,还是因为陶老师爱上数学课。”我想,也许正是陶老师精心准备的每节课,以及乐于和学生交谈的每个课间,虏获了学生对她的爱吧!
后记
作为一名刚踏上讲台不久的年轻人,我一直在思考做“一名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在采访陶嘉莉老师的过程中,我渐渐感受到了“人民教师”的分量。尤其让我敬佩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实践着最初的梦想——做一名好老师:把学生放在心里,把学生留在身边。
桃礼不言,下自成蹊。陶嘉莉老师用她的爱和奉献,向我们展示着“玉壶存冰心”的风貌;用她的诲人不倦,向我们诠释着“人民教师”的意义。陶老师用三十多年的光阴,追逐着最高的荣誉:做一名“爱学生,学生爱”的好老师!
整理、执笔:方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