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找住址找了很久,当我们敲开谌老师的家门,扑面而来的家的温馨和安悦,竟让我们有点不知所措。八十八岁的谌老师,一边俯身为我们取拖鞋,一边关切地问“你们找了很久吧?”她的笑容,与客厅里柔和的阳光、沙发上明丽的绣花坐垫、玻璃花瓶里洁白的马蹄莲,一起迅速融化了我们的拘谨。
退休32年的谌老师,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附小的守望和信任:她的儿女,孙子,外孙均就读于附小。她说:“从1954年我来到附小那一刻起,这里就是我的家了,这么多年,我见证了它的每一步发展,我眷念它,它就是我的娘家。”这句话的厚重,让我和孙老师的节奏突然放慢了,也许很多问题,我们无需多问,答案就明明白白了。
亲力亲为,做一名开拓者
一阵简单的寒暄,谌老师把我们带进了那个泛黄的岁月。1954年4月初,年轻的谌老师带着3个分别5岁、三岁、1岁的幼儿一路奔波从江西来到华中科技大学逸夫图书馆附近的一个工棚。就是在这个简陋的工棚里,谌老师和其他两位老师共同成为了附小的开拓者。50多个学生,谌老师一一进行了第一次家访。回忆起这件事,谌老师仍然掩饰不住当年的激动:“50多名学生,我们去一一的了解了家庭情况,踏实了,就像知道了自己的孩子过的是什么样子的日子一样。”一份浓浓的关切从谌老师的言语中扑面而来,这份温暖不单来自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更多的则像是母亲对孩子的情深意切!
为了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上学,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班里有个孩子因为肢体的原因,家人中途让孩子退学。当谌老师冒着吃闭门羹的风险,顶着月色来到他家里时,孩子一下子躲在了谌老师的背后。还没说上两句,看着谌老师那善解人意的微笑,孩子的妈妈竟哽咽着说不下去了,丈夫见妻子流泪,也忍不住哭了起来,一时间,屋里泣不成声。能让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维系一段深沉情感,只有——爱。“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因为身体的残疾,我们就剥夺他学习的机会。”对教育的尊重,对学生的担忧,穿过了谌老师那历经风雨,表现在饱含沧桑的脸庞上。眼前的这位慈爱的老人,让我们顿时肃然起敬。
和那个年代的温度一样,谌老师对教育有着一颗火热的心。任何一个事业,开荒者必然困难重重、亲力亲为。在这块简易的泥土地上,谌老师和他的同事们,用双手搭建了乒乓球台,开展了多种科技活动、演讲、唱歌比赛,让简陋的校园充满生趣、流光溢彩。艰苦的条件,对谌老师来说,似乎根本不在乎:“我们那会儿,物质很匮乏。我们对于学校,就像自己开火做饭一样,当一个家来建,没有东西索取,也没想过索取,家里很穷,我们要贡献。”朴实的话语,却重重的敲落在我们心里,附小的教师,岁月变迁,不变的却是那份沉甸甸的主人公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每年教师节都有好多学生来看谌老师,每一届的都有。”这是我从另一位老师口中得到的信息。
张同学是谌老师教的第一届学生,现正已经定居国外。有一年暑假,他找到谌老师,一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谌老师,你换电话号也没告诉我们,让现在用你原来号码的机主被骚扰了无数次。”原来,自从谌老师换号“失踪”,张同学和原班的同学一直在找她,结果,她原号码现在的使用者就不胜其烦了。张同学一给谌老师打电话,电话里就会传来不耐烦的声音:“我已经跟你们说过无数遍了,我不是谌老师!”
这个新机主哪里知道,只有让学生惦记的老师才有被经常骚扰的待遇。当张同学将谌老师的新号码发给老同学们,一连几天,谌老师的手机几乎被打爆,有学生甚至跟谌老师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毕业几十年后,仍然同老师有说不完的话,当年他们师生之间会是怎样一个亲密的关系呢?谌老师的讲述,让我们找到了答案。
“每年的暑假,我都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把集中在四个片区的孩子一起集中在学校,集中检查作业,和他们一起玩耍,他们和我呆的时间都比自己父母多了。”有一次,夏天的暴雨一直下个不停,上学较远的孩子早早地来到学校,可是身上的衣服却湿湿的,谌老师看着穿着湿衣服的孩子,很是焦急,到处找适合孩子穿的干衣服,当孩子换上干爽的衣服后,她的脸上才露出了放心的微笑。不止这样,谌老师还把家里女儿穿不上的、好的、很新的衣服拿来送得班上比较贫困的孩子。每当有家长向她表示感谢的时候,谌老师却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班主任教师应该做的,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和这么信任我的家长,我会更加努力地做一名教师应该做好的一切!
相比之下,谌老师自己的孩子却没有这个“福利”了,他们经常是在家里等着母亲归来。每当看到自己的孩子独自在家,谌老师对三个孩子,都有满心的愧疚。实在没有办法,谌老师只好把孩子也接到学校,大孩子、小孩子、谌老师,其乐融融,不是一家人,却比一家亲。
在谌老师的抽屉里,一直珍藏着她年轻时的照片,那时的谌老师,被一群学生围坐在中间,穿着朴素的衣服,露出爽朗的笑容,也许正是这份与学生的亲昵,才会让师生情穿越时光,时过境迁,却越加香浓。
采访手记:我们的采访很顺利,结束时,已经是将近傍晚。谌老师把我们送到楼下,一直望着我们。我们走了很久,她还站在那里,一直守着,因为背着光,她的微笑在光影里线条清晰,像就一位麦田的守望者,坚韧,执着。附小走过六十年,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代一代的老师们,用一生的时间守望着热爱的教育事业,才能使历史丰盈,才能使未来辉煌。
备注说明:
口述者:谌紫萍,女,现年89岁,1954年——1986年在我校从事与及班主任工作,担任副校长职务。
采访:孙贤发洪立群
执笔:洪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