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玉兰:第一个在低年级音乐课上开展合唱教学的人

发表于2014-05-20  浏览量:

采访万玉兰老师,是在周五放学后。去采访前,我们就已经了解到万老师1979年来到附小工作,工作30多年,为学校赢得了很多荣誉,她自己也被评为“湖北省音乐特级教师”。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没有听到万老师的豪言壮语,却被她对工作的独特见解和持之以恒的实践感动。
一、“让学生有点收益”
我们的话题是从合唱团开始的。在1979年以前,学校就已经有了合唱团,经过音乐老师们的共同努力,附小合唱团已经是洪山区的一支优秀的队伍了。
一般来说,身为合唱团指导老师中的一员,应该对此很满足了。但是万老师是个有心人,凡事爱琢磨,细心的她发现此时的合唱团更多的可能是应付比赛。所召集的学生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没有合作的概念,没有合唱的基础,训练几天就去比赛,学生累、老师累,不利于孩子合唱能力的提高。
勤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发现、攀登新高,这是附小人对教育的共同追求。
尽管此时的万老师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不能够改变或者决定学校里的什么大事,但是她可以大胆尝试,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万老师觉得合唱训练,不能够仅仅依靠每天半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应该在低年级音乐课上开展合唱教学。于是,说干就干,从1996年开始,在每周一节音乐课上,万老师开始把合唱教学融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为了让学生渐渐融入合唱,就一个音一个音地纠,一个音一个音地合,学生小、人手少,很多时候,合唱团只有万老师一人训练,没有助手,遇到要训练时,万老师的先生就用手风琴伴奏,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万老师坚持前行。
“万老师,这么难的事情,您当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呀?”敬佩之余,想起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急需有人指点迷津。万老师仅仅平淡地说道:“当时我想,我只有这点爱好,只要我把这个爱好传给学生,让学生有点收获就好。”
没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豪言壮语和教育的专业术语,可这一句“让学生有点收获就好”却诠释了万老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最本真的责任和爱。有了这份爱,这份责任,才会沉下心来,耐心探究,精心尝试,尽心尽力地“让学生有点收获”。
二、“先把事情做出来再说”
谈到万老师的成功,万老师总是说:“先把事情做出来再说。”训练合唱团,一直是没有课酬的,但是万老师不计较,她说:“想要做好(合唱团),只要时间允许,不提要求,先搞起来,搞好再说。”
有了这种为了学生甘于付出的精神,一定会时时实践、处处思考,直到把事情做好为止。正如睿智、坚韧的万老师自己所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想做,多动点脑筋,总是能够做好的。”确实如此。
就拿万老师在低年级尝试合唱教学来说吧。合唱较难,学生没有概念。一个合唱团,80个学生,年级高低,参差不齐。老师头疼,学生难懂。怎么办?低年级,平时不用训练,就利用一周一、两节音乐课适时训练——开始一个音一个音地教,一个音一个音地合,更重要的是传给孩子们发音的方法,科学的唱歌方法,在平时的训练中给孩子们建立初步的合唱的概念。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三年级再训练合唱团,学生轻松,老师也感觉顺手多了,附小合唱团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当时,鲜有人思考、写论文时,万老师却把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汇成论文《关于低年级合唱教学的铺垫》,发表在国内公开出版物上,让自己的成功经验与所有音乐教师分享。现在看来,万老师当时实施的探索应该是个人的“微课题”研究。
三、“无论做什么事,自己要有主意,没有主意就要征求大家的建议”
有一件令万老师记忆犹新的事情——参加音乐教学比赛。1998年,万老师有了一个参加洪山区音乐公开课比赛的机会。在课上,万老师把合唱教学融入到音乐课中,给听课的评委和老师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万老师当之无愧地荣获一等奖,并且被选参加武汉市音乐课比赛,后来又被推选参加全国的音乐课比赛。能够站在全国音乐课赛课的舞台上,是多少老师梦寐以求的!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机会来了,可是难题也来了:在音乐课上实施合唱教学,新;设计教案,可以请教教研员,和音乐老师们探讨(在此,万老师特别强调“团体的和谐三非常重要的”);可是要课有新意,必须有当时的课的特点——课上要有动漫。而电脑对于万老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从没接触过,更别说制作动漫了,可如果没有动漫来配合,这样就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1998年,学校才开始用电脑,会做动画的老师没有,万老师陷入不懂、不会用电脑,难借外力的困境。怎么办?为此,私下里不知流过多少泪,但坚强的万老师知道真正的强者不靠眼泪和同情,是靠实力说话的。
可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就在这件事上,万老师反复说:“无论做什么事,自己要有主意,没有主意就要征求大家的建议。”
老师好不容易打听到有一个家长的学生会做。于是四十多岁的万老师白天上课,训练合唱,下班后就和那个学生一起探讨、研究,终于做出来了。家里无电脑,做好的课件拿到学校电脑上却不兼容,放不出来。万老师的先生就用摩托车帮她搬运主机再放,终于成功。最终,万老师获得全国比赛二等奖,为附小、武汉市和湖北省赢得了荣誉。
音乐课是“小科”,但是万老师却像“主课老师”一样负责、对待学生,像“主课老师”一样备课、上课,每节课如此。在坚持中,“小科”不小,在我们学校,不仅仅音乐如此,体、美、信息、科学等都不再是“小科”,而是站在“素质教育”的最前沿!这些改变,不就是因为我们学校有了众多的像万老师一样对学生、对自己负责,勇于求变、求新,不计报酬、坚持付出的老师吗?
老师认为:“人应该有目标,多做事。只有做出事情来了,一切自然就有了。如果目标性太强,成为一个包袱,就做不出事情来了。”万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还有3年要退休了,我也拟定了一个计划:在退休前,训练出一个队伍来。(这个队伍)虽然不能惊天动地,但是可以让学生达到一定的高度,让学生有收获。”就是万老师的这种时刻想着学生有收获,才让万老师“合唱式教学”(暂且命名)的音乐课走向全国音乐课教学的大舞台,才会给附小的合唱团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万老师这种总想让学生有收获的意识,促使她不断思考,勤于实践,无形中做好了一个教师该做的事情,达到了特级教师的水平,水到渠成地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
采访至此,想要万老师给年轻人提点希望,却觉得此话已属多余。正如万老师所说:“团体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学校强调集体的力量,只要你愿意做,学校就搭台,就可以让你成功。”这不是前辈给我们的希望,而是她时刻关心学生,时刻关心附小,用自己的行动无言地告诫附小人:只要我们敢想,想办法实践自己的主意,就能够让学生成功——有收获;让自己成功——有快乐!
谢谢万老师,无言的实践,成功的学生,快乐的自己!
备注说明:
口述者:万玉兰,女,现年61岁,1979—2007年在我校从事音乐教学工作。
采访:刘碧娟、方圆。
整理、执笔:刘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