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爱心和耐心对待那些特殊的学生,这是我始终坚持的做法。”这句话出自戚翠珍老人之口。老人曾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小的一名优秀教师,身体不好的她在附小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见证了附小从三校合并至蓬勃壮大的发展之路。
2013年12月20日晚上,我和校庆编辑组的周老师有幸拜访了戚翠珍老师。老人刚刚喜得外孙,她一边哄着孩子入睡,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进门,从戚老师矍铄的脸上,我仿佛仍能读出老人当年的风采。
我们一入座,戚老师的思绪仿佛瞬间飞回到她意气风发的年代。一件件生动的事例、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清晰地从她口中蹦出,仿佛这些几十年前的旧事就发生在昨天。
我是孩子的半个妈
陈飞虎是一个身体不健全的孩子,先天肛门有缺陷,每天大便不离身。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很多普通学校都不愿接收,但戚老师却留下了这个孩子。留下这样一个孩子,意味着除了正常教学工作外,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帮助他。陈飞虎的家庭环境非常普通,和父亲一起住集体宿舍,父亲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这个身有残疾的孩子。戚老师说,那时候她就成了孩子的半个妈,经常不顾脏臭给孩子擦身体,换衣服。后来,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在深圳找到了工作,赚到第一份工资就打电话告诉戚老师。经过几十年的成长,仍能记得当年那个小学的启蒙老师,要怎样深刻的印象才能如此!
只会认麻将的孩子
熊英,一个聪明又机灵的小女孩。直到今天,戚老师说起她来仍忍不住频频叹息。这是一个“没人管”的孩子,一年级入学时,熊英的小嘴就非常伶俐,很逗人喜欢。可是,没过几天,戚老师发现孩子上课小动作特别多,注意力也不集中,于是就去孩子家里家访。这一去,戚老师总算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去熊英家里的那一天,孩子父亲不在家,熊英领着戚老师来到麻将室,看到老师来了,孩子的父亲似乎无动于衷,敷衍几句后仍沉迷在麻将中。熊英在旁边稚气地说,老师,这里所有的麻将我都认识,我来念给你听。戚老师看着这个聪明的孩子,再看看她那糊涂的父亲,心都揪成了一团。她耐着性子,把熊英的父亲请下麻将桌,循循善诱,晓之以理,说明利害关系,终于让这个糊涂的父亲认清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那以后,戚老师经常无偿给熊英补课,并及时与孩子父亲交流,总算把一个可塑之才引上正途。
11岁的一年级新生
韩晓丽,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学生,11岁才读小学一年级。戚老师说,见到孩子的时候,她只会看着人傻笑。戚老师对校长说,这个孩子她留下了。她说到,也做到了,就是这样一个11岁了还只会傻笑的女孩,戚老师一直把她带到了六年级。戚老师说,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抬板凳,戚老师就把抬板凳作为奖励,一直鼓励孩子进步,不要求她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习,只是每天坚持辅导她写字,直到她的作业本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干净整齐。
我问戚老师,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她告诉我,每逢遇到这样的特殊学生,她总是对自己说,我要是这孩子的妈得多着急啊!
“我要是这孩子的妈得多着急啊!”最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最郑重的承诺。戚老师说,做老师就该“换位思考”,一个特殊的孩子,如果被你退回去了,退走的不仅是这孩子的一个学习机会,更有可能是他的一生。
这就是戚老师,一个真诚、热情的附小人,用她的爱温暖了每一个学生。
采访手记:
这一次采访结束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忆着戚老师所说的点点滴滴,只感叹自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前不久,戚老师作为退休教师代表,参观了刚刚重装完的校舍。她说,现在的老师和孩子多么幸福啊!有明亮的教室、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课程,附小真是越来越好了!
我心里默默地说,附小不仅有外在的腾飞,更因为有像戚老师这样一代又一代的附小人,用爱心为孩子铸就坚实的堡垒,并不断传承着这种优良的师风师德,才能让附小的教育之路走得如此辉煌!
备注说明:
口述者:戚翠珍 女 现年66岁 1979—2004年在我校从事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采访:周银浪 彭竞
整理、执笔:彭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