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向“国培项目”中来自陕西省的到访教师们展示了一次集中教研活动。李晓艳校长和江汉大学李文浩教授全程参与了本次教研活动。
首先,主持人何先成老师向与会老师介绍了本次教研活动的总体安排。随后,大家共同观摩了我校赵刚老师执教的《小电影院》(这节课在全国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中获录像课一等奖)。接着,老师们按照随机分成的六个小组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观课感受。大家热烈的讨论吸引了不少到访教师近距离聆听。
小组交流十分钟后,陈红、熊月蓉、汪艺和刘海英四位老师代表交流听课感受。老师们指出,赵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教学“慢——论证——醒来”的策略。赵老师用问题推动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思维获得飞速成长。课前学生自主提问,赵老师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了来自于学生的18个问题,展现了思维的广度;用标准筛选问题,与文本深入对话,提体现了思维的深度;充满语文味的对话与人文关怀,关注了思维的温度。让学生在自主、安全的氛围中合作、对话,获得阅读思维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是十分值得各位老师借鉴学习的。
紧接着,赵刚老师结合自己备课、研课经历,分享了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接到这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后,赵老师与专家团队重点关注了执教篇目的“功能性”。打破传统课堂流程,大胆革新,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平衡。赵老师让学生开放地提出问题,开放地探究,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感受。最后,他还呼吁老师们大胆尝试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来推动课堂教学的演进。
江汉大学李文浩教授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这是具有普遍意义且值得推广的一节课。他说,老师们要相信学生是有思考力的。我们要让学生的思考力获得成长而非遭到压制,要把学生的感觉在学科领域中找到理性的成分,即论证的可能性与过程。在课堂中挖掘学生思维的层次,是我们要坚持做下去的。
最后,李校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她高度评价了这节课对于我校承担的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对话的课堂文化的实践研究”的意义,也向到访的老师们介绍了我校的课题研究历程。这节课的成功,是我校批判性思维教学、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成果的集中体现。
这次教研展示活动,进一步让全校语文教师深化了对附小“对话课堂”核心词的理解,也向“国培计划”的参训教师们展示了我校语文教研的一贯务实风格。相信附小的“对话课堂”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
(撰稿:方圆 审稿:何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