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化”家长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困境
【焦虑感已经蔓延到了家庭教育的各个层面,大家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一个能够在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下,成功存活下去的动物。 】
虎妈、狼爸、鹰爸,兔爸、羊爸,家长的角色越来越“动物化”,这不是正常的现象。近年来,这些“非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不断受到追捧,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焦虑感已经蔓延到了家庭教育的各个层面:家长、孩子包括学校、教师,大家更多地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一个能够在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下,成功存活下去的动物。甚至包括兔爸、羊爸,虽然他们提出了一些和前几种家长不同的教育理念,比如要给孩子爱,要关注鼓励孩子的心理健康,但这些理念的背后,“动物家长”们背负着一种共同的压力:家长必须以孩子为中心,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孩子成功的氛围。不能不说,这种人为的营造,恰恰是“中国式父母”极端不自信的根源!
当代社会,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长肩负的责任却不知不觉在增加,从学校作业、手工辅导到小队活动,家长忙完白天的工作,夜晚和周末还需签字、检查、陪同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还得做心理咨询、体育教练、钢琴陪练、医生护士,整一个全能型运动员。应该说,人之初,不少家长都自认为有知识有文化,完全有能力教育好孩子的,可在为人父母过程中,却不知不觉沦为“动物化”家长,这个过程真实地反映出了家长的种种困境和烦躁。我想强调的一点是,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需要的不是焦虑型的家长,而是快乐、健康、心态平和的家长。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个理念是家长们需要首先接受的,家长得把自己从压力中解放出来,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透支自己的精力,否则欲速则不达。其次,家庭教育是一种快乐,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要时刻牢记和分享这一点。事实上,亲子双方都要从沟通中获得成长,家长不仅仅是付出的一方,也是收获的一方,家长们自己要明白这一点,也要让孩子明白这一点; 孩子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他们也要知道自己不过是家庭的一分子,需要有所贡献。
中国的溺爱型家庭非常普遍
【教师、家长和社会都特别强调给予孩子尊重和爱,却忽略了对基本原则的控制和约束,这种单方面的强调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
其实,溺爱型家庭教育的危害,从上世纪80年代起,第一代独生子女刚刚出现,家庭教育工作者就一直在反复强调,抗挫能力差、自我中心化、社会适应不良、越轨偏差行为发生率高都是溺爱型孩子常遇到的问题。零点公司的一份调查显示,低收入家庭中,有26.1%的家庭实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比高收入家庭高出9.3%;高收入家庭中有46.4%的家庭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比低收入家庭高出12.3%。这份调查还只是比较表面的数据,因为事实上,父母自评和他人评价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三方评价的结果显示,在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的中国社会里,溺爱型家庭非常普遍。我个人觉得,教育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是,教师、家长和社会都特别强调给予孩子尊重和爱,却忽略了对基本原则的控制和约束,这种单方面的强调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最近的例子如梦鸽家庭,父母无私地付出“爱”,缺乏必要的约束,孩子的结局就很可悲。
家庭教育需要持之以恒的关注
【有经验的老农都知道,施肥对于农作物来说,时间、剂量都需要拿捏得当。家庭教育也一样,成长是一个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关注和支持。 】
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关爱,越来越违背孩子的天性,违背教育规律,比如前阵子有报道称,一名家长给孩子报了17个培训班。这说明家长角色的异化和个人素质水平有很大关系。家长素质的提高,第一是自我道德修养,孩子是以家长为榜样的,有社会责任的家长,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孩子的机率,远远高于其他家长。如果家长从来不注重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只注重技巧方法和各种证书考级的培养,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往往会面临再次社会化的考验,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因为他们的脑子里只有成功,对于是非完全缺乏判断能力。
第二,家长素质的提高,也包括自我财富的积累。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是家长们应该做的,但这并不是最重要,贫富和子女成才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既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也有寒门出天才的例子。像这名给孩子报17个培训班的家长,想必是财力雄厚,深知投资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知其一还得知其二,孩子也和花朵一样,施肥太多会夭折。也许这些课程都有必要,德、智、体、美、劳都有涉及,可是这样的孩子是否还有精力去完成学校的教育,是否还有精力去感受童年,去了解社会?第三,要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几年前,《华人世界》 杂志曾就当时“富二代”群体中流行的高价十天制“未来领袖”班专访过我,我提到,哪怕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代,也绝对没有速成的精英教育。有经验的老农都知道,施肥对于农作物来说,时间、剂量都需要拿捏得当。家庭教育也一样,成长是一个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关注和支持。
18岁以前,孩子的目标就是“成长”
【18岁以前,孩子们不再需要和前工业社会的儿童一样去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他们的目标就是“成长”。 】
家庭教育的本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家长们自问,从小里说,是一个能够传承自己“衣钵”和事业,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后代,从大里说,是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拥有经世济用之才的人。所以,无论成才还是成人,成功还是成长,当下还是未来,都是家庭教育的目标,只是有些是近期目标,实现比较容易,有些是终极目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
当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使得孩子们的成长必然面临比上一代人多得多的选择。工业革命以后,才有了童年的概念,才有了青春期的概念,18岁以前,孩子们不再需要和前工业社会的儿童一样去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他们的目标就是“成长”。可是怎么成长,这是家长必须面对的问题。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将0-18岁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值得家长学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