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园地 >> 附小晨风 >> 正文

七彩童心 粽享未来——207班家校融合课程

作者: 严亦然妈妈、徐恩博妈妈   编辑:尹瑶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6-18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2024年6月7日,湖北中医大学周姝含老师(杨振宥妈妈)协同团队刘之义博士和叶开泰国医堂工作人员和美术刘惠老师,共同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堂家校融合特别课程——《童心探秘端午,点亮中医文化的传承之旅》。

声情并茂道端午

周姝含老师和刘之义博士以互动的方式生动地讲述了端午节的传统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了端午节的来历,明白了端午节的“午”字出自十二地支中的“午”对应的月份即五月。伴随着朗朗上口的儿歌“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让孩子既觉得有趣,又对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有了深深的体会。为此,孩子们将赛龙舟、包粽子、挂香囊、戴五彩绳等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铭记在心。

侃侃而谈话端午

武汉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出过许多的有名人物,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观光旅游,并留下千古流传的诗歌,而屈原就是其中一位。端午节并非源自屈原,而是起源于农业民族对岁时时令的认识。端午起于先秦,接在芒种之后,因可能发生洪水、瘴疫、毒虫、瘟病等,设立端午节,其实质是祈福禳灾。在汉代,人们认为五月五日是阴气萌、人易死的凶日,也将此日看作逝者的忌日,端午节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事实上,端午节风俗多与仲夏时令有关,包含着科学的防病减灾道理,充满了中医药学的智慧和中医药文化元素。刘博士为孩子们介绍了“衣冠疗法”,即用穿的衣服、鞋袜、帽子、肚兜项圈等携带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听讲,赞叹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看!他们闻到了香喷喷的中药(丁香、紫苏),感受到了凉凉的中药(薄荷、金银花),学习到了祛湿的中药(苍术、藿香、菖蒲和陈皮)等。孩子们第一次与这些神奇的中药材近距离接触,充满了兴奋和好奇,俨然一个个小医生。

巧制香囊迎端午

叶开泰国医堂的老师们向同学们介绍了香囊的用途和意义,它是一种传统的香袋。同学们学以致用,立即回应这是“衣冠疗法”!老师们为孩子们的聪慧频频点赞!同学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尝试自己制作香囊。选材、捣碎、填充、拉紧绑带,孩子们专心致志地进行每一步操作。通过亲手制作香囊,他们不仅学到了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了解了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体验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古老文化中人们对于祈福、祈求健康的信仰与愿望。

回归课堂细回味

回到207班教室,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端午资料,细细品味杨振宥妈妈和刘博士带来的特别课程的内容,互换着自制的香囊。此时,刘老师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手工作品,“纸粽子”,孩子们欣赏着栩栩如生的粽子,听着刘老师的讲解,跃跃欲试,相信他们一定会在家庭作业中做出形色各异的“粽子”。

本次活动,让同学们感知端午、走进端午,体会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增进了对中医文化的了解,埋下了传承中医文化的种子,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家校共育,共促成长!

【撰稿:严亦然妈妈、徐恩博妈妈 审稿:周银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