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考察之行说明
本次英国教育考察活动是武汉与其英国友好城市曼彻斯特第一次教育上的互访活动的第一步,政府机构主办,由Manchester城市大学和苏曼中心承办。行前,Manchester城市大学副校长和教育学院院长亲自来到武汉,就考察活动与武汉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领导进行沟通交流。在我们到达英国的欢迎仪式和开学典礼以及毕业典礼上驻Manchester领事馆总领事及其夫人以及Manchester城市大校长均参与活动,并与全体学员合影留念。
这次,我有幸被邀请参加赴英考察活动感到非常的荣幸,也得到大学部领导的大力支持。此次考察人员共25人,由市教育局督导室余主任带队,市局领导及翻译4人,其余人员均为区教育局局长、市优秀教研员、中小学名校长,其中在小学有大家比较熟悉的省实验小学张基广校长、武汉小学李校长、常青学校武校长等一些有丰富办学经验的校长们。这次接受培训的人员层次很高,对我这个年轻的校长来说时时处处都处于学习中。
在上学期结束之前几天我们出发,农历27返回,共21天。回来后,正过年。我趁着这个时机快速整理学习笔记,理清思路,抢着在今天与大家做个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非常想把所有考察的情况呈现给大家,但毕竟时间还是太紧,还未能很好的整理,理解不妥之处或整理粗糙的地方敬请谅解。
我交流的题目是:感动着快乐 感悟着希望(英国孩子的快乐,中国教育的希望)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这一行学员空中飞行近一万公里,走进了英国,走进了英国的中小学校园,走进了英国孩子们上课的教室,零距离的看、听、交流,感受异国教育的实际情况。
虽说对英国不是很陌生,但百闻不如一见,来到地球另一端的异国他乡,真正置身其间,整个英国社会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大的课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其风俗人情、社会文化等进行着全方位的了解和比较,深切感受到巨大的差异,给我们以震撼和冲击。所以一路走过,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感悟着。
在英国的学习期间,我们或在MMU大学、南岸大学、爱丁堡大学学习,或前往MMU柴郡校区、DIDSBURY校区研讨,或在苏曼中心接受教授指导,还深入到学校实地考察,听到、看到不少东西,感触很多。
一、英国教育初探
1、办学思想
英国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每个孩子都重要”。在英国, 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提倡每一个孩子都同等重要和平等,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英国的教育培养目标中也明确的写着,孩子们的五大优先发展目标:•
The ECM five priority outcomes
•Be Healthy(健康)
•Stay Safe (安全)
•Enjoy and achieve (快乐和有收获)
•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积极贡献)
•Achieve economic well-being (能有一技之长)
学校在这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并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查。
一次授课中教授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要打开学生的视野,让下一代具有超前的国际视野,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体会: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其实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所竞争的,是谁培养的学生日后更成功?是比谁的教育,能给学生的心灵留下永久的印迹,奠定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
在英国的学习考察中,从在大学学习,到走访中小学校,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英国从上之下从政府到地方再到学校,对教育的真抓实干,对国家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我们也真正感受到了教育在英国优秀民族素质不断提升上、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在国家战略实现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教育体系完善
Age |
Key stage&level |
Description |
备注 |
3——5 |
|
|
幼儿园 |
5——7 |
KS1 |
Years 1and 2 |
小学 |
7——11 |
KS2 SATS |
Years 3、4、5and 6 |
小学 |
11——14 |
KS3 SATS |
Years 7、8and 9 |
中学 |
14——16 |
KS4 SATS |
Years 10and 11 |
中学 |
16——18 |
KS5 SATS |
Years 12and 13 |
中学、职业 |
5——16岁,义务教育阶段。16岁开始可选择工作,也可选择学习。
KS1 SATS,表示国家统一进行的重要考试,主要考核项目是学生学习数学、语文、科学的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向社会公布,并排名。家长为孩子择校,根据社区学校质量,决定在哪买房。政府必须为学生提供他需要去的学校。
学校课程设置和我们大致相同,开设有英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设计(给主题,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做出来,培养探索能力)、美术、历史、地理、音乐、宗教、体育、外语等课程。
3、教育发展史
英国教育并不是一直这样做的,到今天,走过了一段历程。
1)至今700—800年前,学校由女皇、国王、大主教设立。那时只有富人能上学。
2)150年前,人民发起运动,要求人人都要享受教育,都要上学。政府顺从民意,开始建设学校。那时,学校有两种教学大纲,古典版的和现代版的。
3)在英国教育史上,有两个日子很重要。
1944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法令,14岁以下孩子都有权利上学。即享受义务教育。现在为16岁。
1990年后,颁布国家教育大纲,国立和私立学校按政府要求根据大纲进行教学。
在教育发展中,撒切尔夫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1970年左右,英国学校好、坏发展参差不齐。家长择校情况严重。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出台四项政策鞭策教育者: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制定评估体系;建立学校外部的评估权利机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直接与教师工资挂钩。
4、国家、地方政府对教育的保障
1)政府的教育投入很充裕,最大限度的确保教育公平。 在英国,教育是国家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对3-16岁少年儿童实行义务教育,其中5-16岁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国家强调为每个儿童提供良好的主流教育。学生的学习费用由政府提供,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部分学生在校午餐和水果的费用也由政府承担。
各个学校设施设备配置较均衡。教师待遇还是很不错的,约在2000英镑左右,根据教师等级,区别对待。属中产阶层吧。
在英国,私立学校发展更优。因其资金雄厚,学校设施设备更好,教师人才济济,班额更小,质量更高。7%学生进入私立学校,48%的学生进入牛津、剑桥大学学习。英国诺贝尔奖得者大多毕业于私利学校。1900年至今,英国精英人才大多伊顿公学毕业,首相只有2位不是牛津剑桥毕业的。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好的班级,培养世界精英人才。
2)社区、地方企业、家长的支持。
社区,调动所有资源保障五项指标的实现。
企业为学校捐款、到学校进行辅助教育将会得到政府免税的优惠待遇。
社区的许多不同职业的居民都非常愿意成为学校的义务教师,他们会主动到学校辅助老师工作,有的会认真负责地给学生们上着选修课,其乐融融。
5、教育的督导实施
在英国考察期间,我们深深体会到英国的教育督导制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相当成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英国国家教育督导机构称国家教育标准局(Ofsted)。它是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机构,由国会任命总官员,直接对国会、女皇负责,所做工作就是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和督导。皇家督学每四年对一所学校进行一次督导评估。
评判学校四个标准:学生的成就,主要是学生学习成绩(主要是全国统考成绩)和进步程度;平等与多元化,学校提供特殊教育的服务质量,英语为非母语的教学情况,能够给不同文化的孩子提供帮助,以满足需要;安全问题,学校要确保每一个孩子的安全;学校提高和进步的能力。
评价学校,看学生。评价学生的总体标准:具备健康生活方式的程度;学生的安全指数;学生的成就与他们的快乐程度;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贡献程度;生活与工作的技能技巧;学生的行为举止;学生精神、道德、文化的发展情况。
整个评估督导过程都是透明的。督学们到学校听课、听取家长和师生们的意见,还与地方教育当局、社区等与学校利益相关的人员交谈。在大量的证据面前,督导人员对学校进行评估。因为督导人员的独立性,评估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督导结束时口头向校董会、校长反馈,书面报告皇家督学质量审查通过后,其评估成绩向学校公布,同时对学校评估的各项数据发布在国际信息网上,任何人(家长、社区人员等)都可以从网上查询学校办学信息。
皇家督学对学校的评价结果分为四级:优秀、好、满意、不满意。
这个报告关注的是学校的进步幅度和发展潜力。当学校被评为优秀或好的学校时,学校可能5年都不被再督导一次;当被评为“满意”时,其实就是不满意的意思,该学校将一年或两年被督导一次;当被评为“不满意”时,学校将被要求限期半年或二年整改,凡被列为不合格的学校会得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包括经费,资源的支持以及Ofsted的不断评估直到改进为止。当然如果整改之后依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学校将被关、并、转。其校长和教师将面临失业或再就业。
所有学校在收到督导报告后的40天之内,必须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作出计划,并告知所有家长。如果校长对评估结果不满意,将准备大量的事实材料,作好详细的准备,依据皇家督导的上诉机制进行申诉。
在英国,政府根据学校学生人数来拨款,学校都很看重评估成绩,因为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学校,家长会选择进入该校,学生会增多,一些企业也会为该校捐助,学校效益会很好。而被贴上“满意”或“不满意”标签的学校就很糟糕,学生会流失,教育经费就会削减,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所考察的几所学校均为“优秀”学校,在与校长的交流中一位校长反馈的信息是:督导检查促进了学校质量的提高,2008年11月学校被评为最好的、最杰出的学校后,学校声望更高了,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而该校两位老教师则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不喜欢被督导,压力太大,08年督导后,可以管几年了,等他们再来时,很幸运,我们已退休了,让那些年轻人再紧张去吧。另一所学校的老师则反馈喜欢被督导,看到自己的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很有自豪感。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到那些较差的学校是很惧怕评估的,就像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奏随时有人念叨着,思想上不能懈怠,工作更不敢松劲。
所以,我们的体会是:英国政府对于学校的管理、干涉是非常有效的,政府就是通过所谓的管理、有效地干预所产生的作用和压力,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控,保证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使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整体提升了英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需要两点补充说明,一是学校再次评估,重在看增值,也就是自己和自己比,看进步程度。二是有些优秀学校虽未被要求评估,自己请评估机构来帮助寻找问题找发展点,以保证学校不断提升水平。
6、及时调整、把控教育的方向
英国关注并把自己纳入“世界经贸组织”国家的教育评价中。
参与OECD组织的国家,每三年进行一次教育评估,对15岁孩子在学校的语言、科学、数学、体育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评估。。每一次评估集中在一个学科上。2006年,科学学科。考查的是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对待学习的行为,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球权威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比较教和学的质量,前五位分别是:芬兰、香港、日本、纽西兰、AUST。其结果和国家富裕程度以及教育投入基本呈正比例。
教授再次强调:国家要进步,必须要关注促进经济增长的技能,关注生产力和技术发明的比例,国民每多一年的教育国家GDP将增长3%-6%个点。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义务教育将延长至13.5岁,意义深远。
英国积极参与评估,会根据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国家教育的方向,以促进国家持续发展。
二、理念之下的学校办学行为(考察体会)
(一)、有福的快乐
快乐不仅是种情绪,更是一种能力。
有教育家谈到“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变得优秀,而且要让孩子们体验到快乐。”“最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享受”。
走进英国的校园,你会真切的感受到学生们的热情和快乐。
1、尊重与关怀(从细节中感受“每个孩子都重要”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1) 心中有学生。
无论何时你看见的老师,或在校园行走与学生的相互招呼,或弯下腰来回答学生的问题,都是不急不躁,优雅从容,微笑中、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关心,就像对待一个值得尊敬的成人一样。在一个角落驻足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学生好像有心思,情绪低落,流泪了,老师发现后将她抱在怀中,给予抚慰,学生平静下来,重新开始参与学习。
2)安全很重要。
走进每所学校,校长或接待人员都会提醒我们“不能对着学生脸拍照”,尊重孩子的肖像权,确保孩子不受伤害。当然,更不能用“摸头”的方式表达喜爱之情(中国人的方式)。不用他们介绍我们都知道了在学校“安全问题”很重要,因为在各种漂亮的装饰、布置中,都有灭火器的身影。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走进学校就像走进一个小人国,低矮的桌椅,袖珍马桶等设施,可以看出学校是以学生高度为标准进行布置的,老师必须也只能“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学校“倾听”来自于学生方面的一切声音,如,一所学校进行新校设计,学生参与其中,所提要求得到一一落实,而非我们所想做做样子。更不可思议的是中学在选拔校长时学生参与考核评价,其评价结果会直接影响校长的任命。
4)尊重学生的民族身份、文化和情感。
英国有很多移民,其中黑人很多。与两位从索马里难民营出来的学生交流,她来校两年,现在很自信,是学生干部,她们认为英国学校好,喜欢学校,因为学校对他们帮助大,没有歧视,学习很愉快。
在室内开放学习角落,我还看到一位老师和一个孩子在快乐交流,了解到这是一个波兰籍学生,刚转学不久,因为语言不通,一位老师正在给他单独补习英文,好让他过语言关跟上学习进度。(补充:对外来人口,社区会免费开办英语补习班,让他们过口语关)。
在食堂就餐时,我注意到菜品用文字及图画的形式标出。师傅们介绍,这样好让有民族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选择。多个学校老师都会介绍,学校实施多元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世界,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具有责任感的国际公民。同时,在被督导时,督导专家也会考察学校对非英语为母语学生的帮助情况。
2)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全力帮助。
A、身体或智力等有残疾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走访中我们发现,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残疾人通道、卫生间,有各种特殊的辅导室。政府拨款为每个有障碍的学生配备专门的辅助教师,帮助学生进步。
在一所小学的辅导室里,一位教师正在一对一地不厌其烦地指导智残孩子读书。一位患有综合统官功能失调(俗称多动症)的四年级学生,正在老师的辅导下,做康复训练,教师扔球,学生接,师生配合非常默契、每当孩子接到了球,老师马上表现出极大的赞赏,不断地鼓励,这个情景非常感人。后来问起学生的情况,教师说,刚入学时,这个学生连路都走不稳,经过几年针对性的训练,现在身体协调性有了很大改善,已经和普通学生相差无几了。
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尊重其心理需要,让他能放松心情。参观校长室时发现有很多玩具,觉得很好奇。课间活动的时候,学生都到操场活动,一个小男孩正在校长室里静静地拼模型,校长在办公。询问后得知,孩子有些自闭,需要单独空间玩耍,所以提供校长办公场所予以使用。
体会:在英国的学校,对特殊学生没有歧视、嘲笑和非议,方方面面的关爱,使这些带着特别“差异”入学的孩子,能够融入集体,和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评价标准是孩子的进步。谈到这一点,我好生羡慕,这里是残障者的天堂,无论在大街上、在各种公共场所,都有方便残疾人需要的各种设施设备,上下专用电梯、参观轮椅、汽车自动踏板、自助红绿灯按钮等,让残疾人的生活尽量无障碍。同时,在很多工作场所,博物馆、图书馆、学校,都看见残疾人坐在轮椅上从事服务工作,大家习以为常。由此看出英国社会对人权的尊重,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生存权力的充分保障。
B、对于贫困学生,除享受义务教育外,享受免费午餐。到了中学,刷卡买饭。为了保护学生自尊心,每个学生都刷卡,有些卡是空卡,只有学校知道学生隐私。其午餐费用由政府拨款补助。
当然,在英国的教育督导评价标准中,学校对特殊儿童学生的帮助也在评价之中。
6)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指导
英国学校,每个班级学生人数控制在在25—30人之间,不超过30人。每节课上均有一个主讲教师,或有辅导教师,或有家长及志愿人员参与课堂教学管理,学生被关注度高,能得到应有的学习指导。
我深切感受到:英国学生很幸福,因为国家、社会、学校给予了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最大化的满足。
(二)、学习的高效益
走进英国的课堂,你会发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融洽。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的学习方式五花八门。你会发现学生们学习很投入,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富有生机和活力。
1、注重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我们听了两节历史课。一节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师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互相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的,然后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我们惊讶地看到那位老师居然跪在地板上,和几个同学一起准备发言的小纸片,学生们三言两语的在一旁加以补充。而另一位老师正给孩子们放映一部关于二战时伤兵们痛苦生活的影片,不时象旁白似的加以补充和说明,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看着。我想这两节历史课给孩子们带来的远远比我们按教科书上生硬的介绍更生动更全面更深刻。
在培训中心,当我们询问教授“近五年英国教育最成功之处”问题时,教授和我们谈起了诺贝尔奖得主情况,当然英国多,中国少;谈到14—16岁学生在数学解题能力上,中国学生最好;谈到14—16岁中英学生在一起,出一道没学过的题目,中国孩子束手无策,英国孩子却在做计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等,提出,“分组学习”是英国教育的秘密武器。
确实,英国学校教室无单个桌子,都是一张大桌,学生围着几人一组共同学习。在谈到分组学习的利弊时,教授一再强调它的利大于弊,因为“分组学习”每一个学生将会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间思想的碰撞、相互的交流,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思维空间更为广阔。
我在想,这是不是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的道理,互相的启发,博取他人之长,会让学生更聪明。
体会:虽然我们知道,英国学生五年级的知识水平只等于我国学生二年级的水平,但我们实地看到英国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课堂上积极活跃,自信心强。反观我们的孩子,越学越怯弱。我想让孩子在学习中丧失自信心,厌恶学习,应该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2、积极创设利于成长的环境
英国学校的建设、布局都是家园式的一种创设。学校文化建设在色彩上强调温馨明朗,在内容上强调层次与价值。既是环境布置,亦是潜移默化的学习。“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墙壁上的布置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精神与意识倡导,包括生活规范,学习目标以及个人成长期待;二是学生作品展示,以此肯定学生成长,建立学生自信,促进同学间的成长共享。三是知识的渗透与铺垫,如关于学科学习的知识、常识的实物图片、模型的陈列与挂贴,利于学生在注意的两种状态(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中获得收益。四是社会生活的典型呈现,如“和平”主题教育展,“中国周”、“秋天实物收集”等,在形式上不仅有图片、实物、模型的呈现,更在艺术感与教育学意义方面着意呈现。真正做到了环境即教育,体现了学校对文化育人的价值认同。
英国许多学校,不仅倡导“每个孩子都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还在实践着“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生,更是一个个家庭”的教育理念。
3、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英国学生的教室在哪里?你看不出来。教室就是一个大的活动室加实验室——因为他们教室的环境布置、桌椅布局和器材摆放完全适合于活动与实验。
三年级的学生,老师在给学生讲了一节人体结构知识课后,让学生创作一幅人体结构表现作品,学生们有的绘画,有的在用撕纸的方式创作,形式多样,这也是为下一周的一个活动做的道具。
另一组去了另一所WELLACRE学校,回来后兴奋地讲着见闻。那天正好是这个学校的校际交流开放日,学校请来了西门子公司的职员来开讲座;请来了公共汽车公司的技术员来讲解公汽的结构,甚至请来了警察,开来了一辆警车,现场讲解警车与其他车辆的不同之处。他们和孩子们一样听的入神,并且第一次了解到无线键盘与控制中心的快捷连接以及后灯的快速扫描快速查询的功能。
我们第二次走访的是一所中学,正赶上学校的兴趣组活动,依次观摩了十几个小组,发现活动内容十分广泛,贴近生活,实用性非常强。有建筑设计、测量、机床、机械组装、模块设计、安全急救、艺术摄影等,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各自承担任务。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热烈,思维的碰撞,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长伊顿学校,我们被带到一间教室,里边墙砖墙垣露出,似乎正在建设中。校长助理介绍,这是学校开设的“建筑学”课程,请当地建筑公司人员上门授课,学生学习如何砌墙、如何架梁等学问,学生们正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一块空地上砌房子,穿着工装真干。而非书本上脑子里的学习。
我感受很深的是,英国学生的学习课堂不仅在学校,还真正拓宽到社会中去了。
离开曼彻斯特返回伦敦正是个星期一,路上司机停车休息(英国法律规定,每开4小时的车必须休息40分钟,汽车仪器自动计时)。在休息地,偶遇一群学生提着便当到农场学习饲养动物以及打扫羊舍。
在伦敦国家艺术馆虽只呆了15分钟,看见一拨一拨老师带着幼儿园孩子、小学生、还有中学生在艺术馆学习,场面感人:小学生席地而坐,老师正在讲解一幅幅油画故事,学生不时举手发言;中学生三两个一组,正在素描;连幼儿园小不点们都不吵不闹在听讲解。学生们学得极为认真,就像在课堂学习一样专注。而那里,就是他们的课堂。
联想到我们的学生外出参观,就像放风一样,注意力尽到吃喝玩上,真正带着问题去学习的太少太少。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体会:英国中小学不像中国的学校注重老师讲、学生听,大容量,大题量,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课外,有许多种方法和渠道,参与各种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在快乐的玩中体验、发现、寻根问底。正是重视了教学的实践环节,所以英国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劳动能力和劳动情感在人生重要的阶段得到良好的培养,创新思维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优秀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我由此也理解了为什么电影中的老外总是一有时间自己修草坪、刷栅栏,甚至自己动手造房子的诸多举动,当然,也理解了英国历史上能够出现上百位诺贝尔奖得主,能够成为世界工业的发源地,能在世界精英教育的舞台占有重要一席的原因。
4、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办学特色。
跟我们国家不同,英国国家只制定教学大纲,设置的每一门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资料都由学校自己准备。学校和任课教师自己根据教学大纲来制定教学计划,老师与学生一起选择教学内容,收集教学所需资料,设计教学所需方案。
这种做法虽然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但它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外,国家对每门学科具体教学时数也没有作统一的要求,因此,学校、特别是任课的老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每一类学生的情况灵活地选择教材,灵活的安排教学时间。不要以为自己安排,就可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它可是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
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家长的需求更灵活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例如,我们参观的学校中,有的学校专门开设宗教课,学校还建有祈祷室;有的学校从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中选修西班牙语;有的学校将公民和信息技术课程融合于各科教学之中;长伊顿学校开设“建筑学”课程,受到家长的欢迎,许多家长因此把孩子送进学校学习(手工业者工作高,建筑工每天可挣100英镑,房子使用寿命100—200年,是作品)。在长伊顿学校,我们推门走进一间教室,我听见了天籁之声,30位学生正在学习校本课程非洲“锅”乐器的演奏(这个“锅”是一个企业赞助的,学校为此开设课程),学生学习劲头十足,演奏的水平不知道高不高,只是非常好听。
在英国,由于学校都真正具有自主开发课程权利,因此,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比较鲜明的办学个性。也为自己学校与他校不同而骄傲。
5、多元发展的教育评价,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强调自主、注重过程、着眼发展”是英国教育评价制度的显著特点。对学生评价英国主要的方式也是通过考试。他们不仅每年都要组织全国性的统一考试,而且还要将全国每一所学校考试的情况在报纸排名。
但是,这种考试是按不同标准进行的级别考试,侧重考查的是学校教学大纲的完成情况,侧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很少考查学生死的知识掌握的情况。
另外,他们还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课堂学习状态、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兴趣爱好发展得如何都是考查的内容。
孩子要想参加高考,特别是要想考入重点大学,从初中开始就得拿到各种项目考核的证书,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条件才有资格参加相应的高校招生考试。高考的时候,大学也不会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一般大学都很看重对学生的面试情况。
重视过程性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全国统一考试的负面影响,因此,尽管英国小学生要参加全国统考,但是学校一般不会为此加班加点,或者大搞题海战术。学生的学习负担当然也不会加重。
比较中英教育,我感觉虽然我们的思想观念、培养目标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但存在实质差异。比如,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欲望培养上,英国是实实在在的培养,方向直接指向让学生达到国家制定的“五个”标准的培养目标,所以学生养成的是终身学习等好习惯。而在中国,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欲望等,往往是工具,是为了达到考试优异成绩的过程工具(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习惯养好了,学习成绩才能提高),功利思想很浓,而非真正的培养目标。
(三)、资源的有效利用
想象中发达帝国主义国家应是奢华的,奢侈的生活,奢华的学校。带着这种观念走进英国的学校,先是惊诧,后是亲切(有我们熟悉的电教设备,有狭窄的楼梯),更是钦佩,这里是大与小、实用与节俭结合的典范。
1、资源的充分使用。所谓“小与大”,学校很小不大,小校门(可以说无校门),小过道,小操场,但它又很大,极大地容量,身在其中,冲击力特别强。
学校无所谓区域之分,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过道都没闲置。墙壁上,学生的作品、家庭作业展示、学生安全指导、生活照片、手工作品、活动表现等,甚至空间挂的、吊的,琳琅满目。东西所多,但主题明确,都是学生需要看到、喜欢看到的东西,而非装饰品。
一个转角,就是一个开放的教务处,复印机等物品有序摆放使用。进门的大厅和宽大的走廊就是开放的图书阅览室或上课的教室。操场地上画的游戏图标,墙上钉的攀岩石块,无不体现出学校的良苦用心。礼堂既是饭厅,又是表演厅,还是活动厅,集多功能为一身。
教室里被划分成多个区域,有集中学习区,有独自活动区,有小组谈论区,还有教师辅导区,集教室、画室、活动室为一体。
一句话,这里没有多余的空间,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家的温馨,学生身在其中,身心愉悦,轻松地参与学习活动中。
2、对“节俭”的认识。
按说,有充裕的财力支持, 英国的学校应该是装饰豪华的,但实际我们所看到的,英国学校的外观都很不显眼,简朴的建筑装饰,未加雕琢的操场地面,墙壁展示板,简易的桌椅,自制的实验仪器,多媒体设备有的还不如我们,墙面地面也多数刷的油漆(用心分色,很漂亮),教师的办公室、准备间都很小且布置极为简单等等,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英国学校的特色──节俭。
虽然节俭,但看得出,该花钱的地方一点不含糊。如学校有许多设备一流的创新思维实验室,有固定的单独辅导室,有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实验场地,学生卫生间设施一流,有为障碍学生提供便利服务的设施等等,也许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体会英国教育“节俭”的真正含义,即:把钱用到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而非奢侈浪费。
(四)、关于德育
英国文明程度及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世人知晓,这次亲眼所见,还是让我叹服。任何场所,你不会听到一个英国人在大声喧哗,他们总会很优雅的小声交谈;车站上,商场里,人们秩序井然地排队等候;各种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为你提供了服务,可他们却总是会主动地对你说thank you;“Excuse me!”“sorry”“please”等这些话语,让人感到亲切和友善;每一个走在你前面的人,不论是男士或女士,哪怕老太太,都会等你走过才会松开推门的手;马路口,总会看到疾驰的私家车为我们停下来并示意我们先行。
刚到英国,问起有无假货,得到肯定回答:放心,英国无假货,同一品牌东西之所以便宜,只有两个原因,产地不同或过时。在英国卖假货,一旦被查处,将罚得你永世不得翻身。前不久,一商人卖水货,刚卖出几件,赚得十几英镑,有人立刻举报,罚款一亿英镑,公司就此破产。在英国,凡是能吃的东西,尽管放心吃,不用担心有污染、有假货。
这是整个社会的氛围。
在学校考察中,我未看到有德育课程,英国人的文明程度如此之高,学校是如何开展德育工作的,我很感兴趣。经过多方了解,我初步了解了大致情况。这里进行的是全社会的德育,不刻意,但有效。两条线,一是人人心中有信仰。每个家庭几乎都信教,不管是基督教还是天主教,每个周日人们都要去做礼拜,这是全家人的大事。从善积德观念从小入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社区里、学校里,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附近必有教堂。剑桥国王学院的教堂就很有名;我们参观的一所学校校内就有祈祷室,每天都会在固定时间老师会带学生到祈祷室做祷告。二是全民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者是孩子的家长、老师,是孩子身边所有的人,他们的榜样示范,让孩子从小受到熏陶,并模仿去待人接物。说起来就这么简单。
有没有可借鉴的地方,我们得好好思考思考。
(五)、倾听的积极意义
(六)、关于教师
1、教师工作强度和巨大压力
那么多的考试,且与学校、教师利益挂钩,可想压力是巨大的。
英国小学,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师办公室,多数学校只有一间工作准备室,但有教师休息室,小小一间,喝喝咖啡,休息一下,很温馨的。学校实行包办制,学生9——15:30在校学习生活(中午在校吃饭,休息半小时),教师大多会在早上7、8点钟到校进行教学准备,下午5点多种离校。从上班到下班工作基本不间断,教师全天和学生在一起,教室里有教师工作的一个角落。每个班级人数在30人以内,配有1个教师,加上助教,完成所有课程的教授,有时有志愿者或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工作相当辛苦。
我问过校长,教师能胜任所有教学工作吗?校长回答,教师起点很高,能力都很强;教师固定在一个年级教学,熟悉教学内容;其次是每周的教师培训会,教师提高很快。
2、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英国教育的师资管理既是严格的又是松散的。说严格,大学毕业后,进行为期1年左右的教师资格学习,通过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拿到资格证书,还要到学校当2—3年的助教,经过考核,才能成为正式教师。说松散,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即使不工作拿政府救济,每月400英镑,且住房及用水用电免费,足够。教师工资待遇与其他行业待遇没多大差别。给我们开车的小伙子说,他当了十年教师,想换个工作做做,等过几年阅历更丰富时再回去当老师,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
补充,全国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手中,富裕程度高。我国,80%的财富掌握在0.几%的人手中。
英国的教育工作者绝大多数是因为喜欢与孩子在一起才做教师的。一个英国的孩子在未成年时是国家和公众最重要的关注对象,他们只有一个宗旨就是让孩子在未成年时享受足够的快乐,为成年后生活中面临的机遇、责任等做好相应准备。正因为如此,英国有很多的人喜欢从事教师的职业。严格地说他们不是像我们国家有很多为了生计而无奈地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我和校长交流做这份工作他最看重的是什么,校长说,由于他和老师们的努力,带来孩子的变化,改变孩子的生活,让他有更好的发展,这是最愉快的事。
当问到教师遇到一些不满意的学生时该表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时,教师们的回答很精彩——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你就会觉得生活在天堂里,如果觉得一些学生像魔鬼,你就会有生活在地狱的感觉。
所以我们看到英国教师的性格大都很阳光,脸上总挂着灿烂的笑容。
2、路上,jms告诉我,在英国,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每天给学生一个新思想。同时提到,管理学生和班级比教知识更为重要。
(七)、未来学生发展的方向
具有国际视野,有全球意识,注重环保。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三、思考
1、中国教育不缺理念 ,关键是深入实践,把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学生真正受益。
2、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让教师们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3、认真倾听学生、家长的声音,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四、边走边看,了解大千世界
除了学校教育,社会生活的视野触及到英国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也时刻让我们感受到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文明,世界之大,和而不同,对于世界多元文化的真切了解,让我们变的更加宽容,更加热爱我们这个奇妙的地球村。
1、 对“古老”的尊重
在英国,满大街是连排别墅和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建筑。
有个小传闻,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要攻打英国伦敦,丘吉尔准备搬点东西走,希特勒知道后致电丘吉尔,让他放心,伦敦是世界博物馆,那是全人类的财富,不会轰炸。所以,至今英国广袤的国土上未曾遭受过大的战火的洗礼,所以几乎所有的城镇都仍旧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而这些古老的建筑也几乎都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未做任何改动和修建,因此,整个英国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老、旧。但透过它,你却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走在街头,你就走进了历史!这些古建筑或雄伟壮观,或精致典雅,精彩纷呈。到处可见古城堡、古城墙,教堂,雕塑,而她又与现代商铺、超市,穿着时尚的现代人和谐共存,相映生辉。
2、生活习惯小视
衣 少(英) 多(中) 暖气
食 简单富有营养(英),奢侈(中)
住 城市、高楼,贫民区;郊区牧场,富人区。原因:城乡配套设施都齐全(批准建房,政府会把所有需要的设施迁到家门口,哪怕这里只有你一家居住),城市有的品牌店,任何一个偏远的小镇都要,价格一样。
行 上班时间进城难,下班时间出城堵。愿意,因为空气好,环境好。
娱乐 刚到曼城,正是周五,到街上瞧瞧,满是灯红酒绿,年轻女孩吊带丝袜在酒吧门口,想到的只有一句话,腐败堕落的帝国主义。肖局长说,考虑清楚,女儿送出国能让人放心吗?
两周后,我的感受完全改变,英国人没有中国人会玩。刚到英国,到酒吧看看,都不敢去,怕里边有不健康的东西或有什么陷阱。后来,培训中心组织一次酒吧体验,才揭去了它神秘的面纱。小桌,高板凳或软凳,三五一群,围着坐,喝杯啤酒,只喝,很少看见吃零食,说得眉飞色舞。没了,就这。听说有少数酒吧,场子大,可跳跳迪斯科。英国人一周中只有周五最多加个周六晚到酒吧喝杯啤酒(酒吧不买白酒的)。周日,做礼拜。周日晚整个城市安安静静,休息好,准备周一工作。
关注健康,享受锻炼乐趣。中午锻炼。隔着车窗,我照了几张照片,雨中、雪中,没能挡住他们矫健的步伐。
3、家庭幸福,家长责任感。
周一至周五,除了一些酒吧,所有店铺包括大商场下午五点就全部打烊(周五周六,最迟晚8点关门,已致我们无法购物,在中心培训吃完晚饭乘公汽回住处,多半6、7点了),即使有生意他们也不做,早早回家与家人共享晚餐,享受安宁的家庭生活。每天吃晚饭后他们必定会和孩子一起读故事,教会孩子说话,扩充孩子知识,并和孩子聊天,进行思想引导。周五晚的闹腾,已描述。
周六,只要在我们参观的地方,到处可见一家人带孩子参观活动的身影。推着的,跟着的,看得很认真,爸爸妈妈不断给孩子讲着什么。走到哪里,就是不见抱着的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据说,等孩子稍长大一点时,家长就会让孩子洗刷全家人的餐具,整理自己的物品,甚至去超市买菜购物等等。外国人的棱角都那么分明,脸部写满了个性,也许就是独立早的原因吧!
英国人的周六周日,除陪孩子做礼拜外,多在家修建草坪,串门的很少。当然也会有以家庭为单位的PATTY,很和谐。不像我们,喜欢单军作战,自己疯狂。
体会:思想观念中,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后帝国主义对下一代不负责任。这次看到他们的生活,满大街陪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在室外锻炼的家长,我想起了国内太多的麻将桌和成人娱乐场所,我无话可说。问到为什么孩子18岁以后就要他搬出去独立生活,似乎对孩子很无情时,JMS告诉我,他也问过许多英国朋友,回答几乎一样,爸妈总会老去,只有具有生存本领,才能更好的生活。我又想到了二年级语文课文《两只小狮子》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还了解到,英国中学生也会经常与同学一比高低,比的是有没有打工赚到过钱,如果在高中阶段你还没有打过工赚过钱的话,那是非常丢人的事,会被同学瞧不起,认为你没本事,无能。中国孩子之间也比,比的是谁有一个好爸爸。
这不仅是文化上的差异,应该还有很多别的东西,为人父母者,我们得好好想想。
4、平等,不张扬,心理健康。
最昂贵的酒店,无华丽的装饰。
所有办公机构无挂牌,不需要面对面处理问题,体现公平公正。
职业无尊卑之分,你做你的大事,我拿我的工资,互相尊重,心态平和。清洁工月工资1000英镑左右(每月吃喝200—300百磅足以),每年有休假,会到世界各地旅游,享受生活。
5、对环境的保护
1)大片的土地并不种任何庄稼,只种草坪;
2)最早竖立起烟囱的国家,率先关闭了所有的烟囱;
3)室内严禁吸烟。
几乎所有的室内都禁止吸烟,校园任何地方都禁止吸烟。
在这方面英国人执行起来一点不会通融。半夜警报声
6、社会保障体系完备,设施设备体现人性化。
1)公共活动场所对学校常年免费开放。对社会免费开放的地方很多。
如各种博物馆、图书馆等。我们去的地方都免费开放。倒是在牛津、剑桥大学看到有些学院要收参观门票。
2)经济上关注学生的贫富差异,几乎每一个学校都会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午餐。
3)街道上有穿专门制服的人拿着牌子保护孩子和老人过马路。马路上自主红绿灯,公汽上停车按钮,公汽上免费报刊,博物馆里有方便残疾人和推婴儿车妈妈上下楼梯的专用电梯等。
7、剑桥、牛津印象
徐志摩的康河;牛顿的不能还原的康桥;幽静的校园,做学问的地方。
古老的牛津,神圣不可侵犯。
8、走马观花找感觉——参观印象
利用周六、周日时间,我们以急行军的速度完成了走马观花的参观,以示到此一游。
曼城工业博物馆,见证了英国的崛起;
恢宏的大教堂,让人惊叹建筑的辉煌和人们的虔诚;
国家艺术博物馆,享受油画的震撼;(可惜,15分钟,没来得及细细看一幅画)
大英博物馆,气势宏大,藏点丰富,只是“郁闷”,中国国宝展品丰富,据说还有至少2万件更大的宝贝藏在地下馆中,不对外开放。还有许多许多其他国家的宝贝在展出中。我们一致提议,让它更名为“世界博物馆”。
伦敦街景,品味其中。。。。。。
感动着英国教育的快乐,感悟着中国教育的希望。临行,大家作诗一首:
从长江走来,
问候美丽的康桥。
愿东方云霞,
辉映世界的碧空。
以此激励我们自己,努力践行,办好中国教育,让中国教育能为推动世界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趟学习下来,很累,但收获很大。我再次理解了那句话:让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就是对教师最好的关心最大的福利。所以老师的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包括办理因私护照,学校会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老师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学习活动。目的只有一个,打开视野,为学生成才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谢谢大家!
2010-3-3
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