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之窗 >> 读书沙龙 >> 正文

华罗庚:唯一的文凭是初中毕业证

作者: 沈澜   编辑:叶茂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1-13



华罗庚,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近30年,但在科学界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的专著《堆垒素数论》发表数十年,仍居世界领先地位;他大力推行的统筹法、优选法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像华罗庚一样学好数学”的口号,激励了一代人的成长。
在华罗庚长子华俊东的讲述中,在对大师的追忆与仰望里,铺陈在眼前的是一位数学大家从容不迫、实实在在的人生。

求实
数学大师唯一的文凭,竟是家乡那所新式中学的初中毕业证
华俊东是名医生,从医60多个年头了。小时候就想当医生,是因为看到父亲华罗庚的腿疾很心疼。
“父亲19岁时,因去探望一位生病好友,自己也传染上了瘟疫,卧床半年之久。据说那场瘟疫大流行,使我们老家江苏金坛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为了防止传染,只有母亲整日整夜地照顾他,喂汤喂药,弄屎弄尿。”
“当病好了,父亲重新能起床时,却发现一条腿不顶用了。应该是长期卧床肌肉松弛,造成髋关节脱臼,没能复位所致。像这样的小毛病放在今天很快就能治好,只可惜在那个年代……”华俊东的叹息里,遗憾深深。
华罗庚病中期待的第二篇文章发表了。在《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上刊登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中,他指出了大学教授苏家驹在一个代数运用上的错误。这篇文章让当时的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熊庆来知道了这个年轻人。
小说家梁羽生1981年为华罗庚所做的传记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述: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打开《科学》杂志,随手翻阅这篇文章,越看脸上神色越凝重。看完后他抬起头,问周围的同事,“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的留学生?”没人能够回答。再问,“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大家仍是面面相觑。
熊庆来没有想到,这位他揣度的“留学生”、“大学教书的”,因为家里供不起,17岁就辍学了。
“尽管当时在清华当管理员要求研究生学历,熊庆来教授还是全力向系里申请,破格聘用了父亲担任算学系办公室助理员,算学系图书馆也归他管。”
于是,1931年的一天,华罗庚一瘸一拐地走进了清华,走进了这个与他大半生有着血脉联系的地方。
在此后的岁月里,华罗庚虽然也曾在清华、剑桥等著名高校学习,但他从来都不曾为文凭读过书。这位数学大师一生唯一的文凭,竟是家乡那所新式中学的初中毕业证。

踏实
豆腐店的伙计每天早起磨豆子时,都发现对面的“罗呆子”已经点着油灯看书了
母亲曾给华俊东讲述过华罗庚年轻时专心读书的故事,“三伏天,别人都拿着蒲扇在外边乘凉,只有你父亲一个人在蚊子嗡嗡叫的棉花店里满头大汗地看书。冬天,他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研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家对面有个豆腐店,店里的伙计差不多是全城起得最早的,而每天他们早起磨豆腐时,都发现对面的‘罗呆子’已经点着油灯看书了。”
“那时候,父亲经常半夜起床,在一个小油碟里放一小团棉花,拈一拈点着。在微弱的豆油灯下,写着他刚刚想到的研究成果,他说怕早上睡醒会忘掉。有时父亲还会在半夜欢呼:某某难题终于让我给解决啦!等再睡下,他说还会再像播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把解题思路过一遍。要是发现了证明的纰漏,父亲就又起身。几乎每个晚上都会折腾几遍。”
华俊东半夜两三点钟总会起夜,几乎一睁眼看到的就是父亲佝偻着趴在桌子上写啊写啊的身影。他说,那身影如石刻般留在他的脑海中,一辈子都抹不去。
华罗庚的勤奋,有目共睹。在清华大学任职的五年里,算学系图书馆里的书基本都被他看完了。甚至很多书放在哪里,他就算闭上眼睛也能摸到。
在华俊东的印象里,父亲不管是吃饭、走路,还是和他下象棋,好像无论干什么,脑子里其实都有一部分在思考数学问题。“父亲搞研究的时候,他的房间谁都不能进。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在他房间里放个大铃铛,他需要我们了,摇一摇铃,我们再进去。”

唯实
有一笔账,天下人都不会算,只有他算得精准、实在
1979年10月8日,华罗庚应英国数学界邀请,在伯明翰大学演讲,他的演讲题目是《为百万人的数学》。
演讲结束后,英国的教授们把华罗庚围住。有人说,华教授做了这么多推广“双法”的工作,肯定赚了很多钱。华罗庚想了想,答道:“我确实赚了很多钱,但是不在我的口袋里,是在国家的口袋里、人民的口袋里。”
华俊东曾多次被人问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父亲留在西方,如果他能坚持纯数学研究,如果给他的条件再好一点,历史将会怎样?
他更愿意用美国数学家贝特曼的话来回答:华罗庚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流的科学巨人之一。如果他留在西方,他有可能会完成更多的个人研究计划。然而,如果那样,他就不会像他所做的一样,在中国的数学发展和应用中起到中心作用。
人生的最终告别,华罗庚还是和心爱的数学在一起。
当天下午3时,华罗庚来到了东京大学,在这里留下了他最后的手迹,“祝中日两国科学交流日益繁荣”。
下午4时,演讲开始。“起初,父亲用中文演讲,由翻译译成日语。不久,父亲觉得不十分如意,有些专业词汇翻译得不是很恰当,他便改用英文直接对观众讲,讲得酣畅淋漓。他先将西装外套脱下,又将领带摘下。即便如此,他仍汗流不止,衬衫都湿透了。”演讲结束,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日本友好人士白鸟富美子正要送上鲜花时,华罗庚却从椅子上突然滑下……
华罗庚的一生,很少回顾过去,但在东京大学的那次演讲,他却回顾了自己从1950年回国后所做的工作。“后来,我经常问自己,父亲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场合作这样一场报告,答案或许有很多种。但我觉得,他是用这样一种方式,用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来告知这个世界,他人生的后35年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那是为了祖国。”
华俊东说,他总是会想起父亲的一句口头禅,“我有一笔账,天下人都不会算”。是的,这笔心中的账,唯有华罗庚算得精准、实在,亦如他的人生。

对话
在大师精神中反观自己
解放周末:在您父亲的身上,您看到了什么样的大师精神?
华俊东:我一直认为父亲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勤奋和天赋造就了他在数学王国中的杰出成就,也是他最早把数学应用于中国的国民经济,为人民造福;他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卓立于世界数学界的专业人才;他还创立了“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让更多的孩子爱上数学。这也就是我对大师精神的理解:勤奋、爱国、传承。
解放周末:父亲对您最深的影响是什么?
华俊东:我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因为我对父亲的爱是如此之深。其实,儿女对父母的爱包括很多方面:有生养的感恩,有关怀的感激,但我,更被父亲感动。
父亲的一生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那时,他是伊利诺伊大学的终身 教授,我在读大学一年级,我们在国外生活得舒适又充实。但为了祖国的数学事业,他放弃了优渥的条件,于1950年1月1日从旧金山乘船回国,还发表文章《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号召留学生回国,一起建设祖国。这是一种庄严的选择。
解放周末:您觉得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把大师精神传承下去?
华俊东:“大师”这个词我们现在用得很多,但那些被称之为“大师”的人究竟能不能算得上大师,还有待商榷。对于“大师”这个词,我觉得我父亲是够格的。今天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读读当年那些名副其实的大师们的故事,从他们的经历和选择中,反观自己,反观时代。